玉兰芬芳永流芳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18 07:52 1

摘要:她8岁登台,96岁离世,近90年的艺术生涯里,从沿街乞讨的“大脚丫头”成长为庐剧泰斗,从目不识丁到创编新腔,从乡村草台到中南海怀仁堂,她的故事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曲共产党员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壮丽赞歌。

她8岁登台,96岁离世,近90年的艺术生涯里,从沿街乞讨的“大脚丫头”成长为庐剧泰斗,从目不识丁到创编新腔,从乡村草台到中南海怀仁堂,她的故事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曲共产党员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壮丽赞歌。

苦难童年:艺术是活下去的希望

1931年,丁玉兰出生在安徽肥东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五六岁时,她的父亲被侵华日军杀害,母亲带着她和弟弟颠沛流离。“我妈妈就去地主家做长工犁田耙地,我就给地主家放牛,放牛回去就能吃到一碗稀饭。” 为了活命,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沿街乞讨,“皖北种高粱,高粱收割后地上会洒些许穗粒,主人家不要了,母亲就带着我和弟弟去捡,回来收拾下就又是一顿。”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8岁那年。乞讨途中,他们遇到了丁家班戏班。班主丁友和收留了他们,条件是母亲为戏班洗衣做饭,而年幼的丁玉兰则开始接触“小倒戏”(庐剧旧称)。旧社会戏子地位极低,女性登台更被视为“与娼无异”,但在生存面前,母亲最终妥协了。丁玉兰回忆:“他(班主)哭着求我妈妈让我登台唱戏,说他们也是支撑不下去了……只要我妈妈同意,定不会让我受一点委屈。”

第一次登台演《雷打张继保》时,丁玉兰紧张得僵在台上,“脑子一片空白,词也不记得了,人物动作也不会了”,但在老艺人提醒下,她逐渐进入角色,顺利完成演出。从此,“大脚丫头”的名声传遍乡野——因为常年光脚赶场,她的脚又大又糙,但唱腔却清亮动人,雇主给的酬劳从7升米涨到1斗3升米,“在肥东附近是红极一时、一票难求”。

丁玉兰的童年告诉我们:艺术最初不是阳春白雪,而是苦难人民活下去的勇气。正如她后来所说:“我从小是讨饭,最开始学戏就是为了把肚子搞饱。” 但正是这份最朴实的生存欲望,孕育了她对艺术最纯粹的热爱。

艺术攀登:从“目不识丁”到“戏曲大师”

17岁时,丁玉兰正式拜庐剧名角郭士龙为师。旧时艺人讲究“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学戏极其艰难。“你得提前备两包香烟,好话说尽还不一定愿意教你。” 为了学戏,她每晚守在师父床前听讲,困了就被要求“左手拎着水壶,右手拿干草烧火”,一瞌睡手一歪就被开水烫醒。正是这样的严苛训练,让她逐渐掌握了庐剧的九腔十八调。

新中国成立后,丁玉兰加入安徽省庐剧团。一个惊人的细节是:这位后来能背诵上百个剧本的艺术家,最初竟是文盲!她与同事学了6小时拼音,开始自学识字。她说:“别人睡觉,我背台词;别人休息,我练唱功。” 1955年,她主演文辞典雅的《玉簪记》时,大学生们纷纷找她签名,得知她不识字后惊叹其为“目不识丁的大学生”。

1954年华东戏曲汇演是丁玉兰艺术生涯的关键节点。作为安徽唯一参演的地方剧团,她主演的《借罗衣》被排在倒数第二场。长达42天的汇演中,许多演员忘了自己的戏,但她每天5点起床,在厕所背词练动作。最终,她以惟妙惟肖的“二嫂子”形象斩获演员一等奖,华东20多个剧团专程来合肥学习。京剧大师梅兰芳看完后握着她的手说:“小丁同志的跑驴戏演得很好,我还要向你学习呢!”

1957年进京汇报演出时,丁玉兰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周总理专场演出。锣声响起那一刻,她突然“回到了8岁首次登台的场景”,但想到“庐剧给了我第二条生命……我不能给它抹黑”,她瞬间进入角色。演出后,周总理帮她联系治疗眼疾,并邀请她参加国宴。她一生受毛主席接见6次、周总理接见5次,却始终说:“没有庐剧就没有丁玉兰,没有丁玉兰也没有庐剧的今天。”

从文盲到艺术家,从乡村到中南海,丁玉兰的攀登之路告诉我们:共产党员的成长,离不开对本领的极致追求。她说:“干什么工作,如果自己不努力钻研,不下苦功夫,是什么事都干不成的。” 这种“龟兔赛跑”般的坚持,正是我们每个党员应有的学习态度。

党员本色: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1957年入党后,丁玉兰常说:“党员就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最困难时,她一家10口挤在一间半危房里,连待客的椅子都没有。孩子埋怨:“人家都住上大房子,我们还挤在小危房里。”但她多次拒绝分房,直到50多岁才接受组织安排的小房子。

1982年腊月,母亲病危,但丁玉兰已答应年初八在肥东蒋集演出。母亲伤心地问:“伢啦,你就这样想挣钱吗?”她含泪请朋友备好寿衣,托付护士长后赴演。第二天正在化妆时,噩耗传来,她登台鞠躬:“蒋集的父老乡亲,我回去把事情料理好了,一定尽快回来为乡亲们演戏。” 这种“戏比天大”的坚守,让群众至今感念。

退休后,她组建“玉兰庐剧团”,在老年大学授课,培养学员超1000人,举办公益演出400多场。有学生问她图什么,她说:“凭的是艺术良心。庐剧是我的命根子,我哪有理由不为之奋斗?” 直到90多岁,她仍坚持教学,因为“庐剧就像草根,你把它铲平了,到了春天,它还会再次发青”。

时代启示:玉兰精神的当代价值

丁玉兰老师用一生诠释了三种精神:

第一,坚守初心的赤子精神。从“为吃饱饭”到“为艺术献身”,她始终未忘根本。她说:“庐剧是合肥人的本土艺术,就像人人爱吃的咸鸭子骨头一样,会越嚼越有味!”

第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演好《江姐》,她偷偷记下所有台词,替补上场时一鸣惊人。这种“台下十年功”的执着,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必备品质。

第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尽管遗憾“至今未培养出接班人”,但她仍倾囊相授。这提醒我们:伟大事业需要代代相传的接力。

丁玉兰老师用生命证明:人民艺术只有扎根泥土,才能绽放永恒芬芳。让我们以她为镜,在本职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让玉兰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绽放!(陈词蓝调)

来源:好赞11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