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自曝:姥姥小脚没文化,90%的优点都是她给的,99岁高龄去世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17 18:09 5

摘要:2012年,倪萍写了一本《姥姥语录》,她把姥姥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全写进了书里,生怕被时光掩埋。

2012年,倪萍写了一本《姥姥语录》,她把姥姥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全写进了书里,生怕被时光掩埋。

2025年,倪萍在凤凰卫视的采访中,再次回忆起自己的姥姥,称自己身上90%的优点都是姥姥给的。

姥姥,虽然是个没上过学、不识字的裹脚老太太,但她却是倪萍人生的向导。

小时候,倪萍在乡下的姥姥家长大,姥姥的乐观和温暖,治愈了倪萍的整个童年。

长大后,倪萍成了央视春晚的主持人,姥姥还不忘教她,要说人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姥姥倒更像是倪萍的另一个“母亲”,给了她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倪萍,出生于山东青岛,而姥姥家,则住在山东荣成水门口村。

倪萍1岁多的时候,因为父母离异,母亲既要工作,又得独自一人带着她和哥哥,顾不上过来。

所以,母亲选择将小倪萍送去了幼儿园长托,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姥姥心疼倪萍,遂把她接到了乡下。

姥姥是个小脚老太太,没上过学,也不识字,生儿育女,跟黄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虽然在苦难中浸泡,但姥姥开朗乐观,十分爱笑,岁月让她沉淀出了一套自己的智慧,身上始终带着一份对生活的松弛感。

倪萍的母亲则截然不同,她厉害能干,但性格冷漠。

下班回家,母亲总是板着一张冷脸,规矩多,要求也多,这令倪萍十分紧张,只能用拼命学习来讨好母亲。

此外,母亲还偏心哥哥,尽管倪萍内心委屈不满,但却又无可奈何。

家里,气氛紧张压抑,但在姥姥家,倪萍可以肆无忌惮。

她会在姥姥家翻箱倒柜,上坑下地,在院子里疯跑,姥姥从来都不会责骂她。

兴致来了的时候,倪萍还会上河里去抓小鱼,之后,浑身湿漉漉地拎着几条鱼儿回家。姥姥不仅不会打骂她,反而能乐呵半天。

盛夏,天气炎热,姥姥会给倪萍在地上铺张草席,倪萍就枕着姥姥的腿躺下。

祖孙俩,一个剥花生,一个吃花生;一个摇扇子,一个沉沉睡去。

直到倪萍睡熟了之后,姥姥才小心翼翼将她抱到床上,接着再给外孙女摇扇子。

姥姥对倪萍的爱,具体而深沉。那些年,是倪萍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

上小学后,倪萍回到了青岛,但是每次一到寒暑假,倪萍便会收拾好行李,急冲冲地奔向外跑家。

小时候,在母亲的身上,倪萍并没有感受到很多的温暖。

但好在,姥姥用爱治愈了她。

倪萍对姥姥的感情,十分深厚。小时候,倪萍常说,以后等她挣钱了,第一个就要给姥姥花。

毕业后,倪萍进了电视台工作,单位给她租了一套小房子,倪萍果断把姥姥接到了北京。

其实,房子很小,也住不下,但倪萍就想让姥姥享享外孙女的福。

姥姥在农村待了一辈子,那是她第一次去北京,也是第一次见到电视。

倪萍去上班之前,把家里的电视打开,告诉姥姥不要换台,到了几点几分,盯着屏幕,她会在上面出现。

看到电视上出现了倪萍后,姥姥一脸吃惊,直到倪萍下班,老人依然不敢相信。

倪萍回家后,姥姥时不时打量倪萍。倪萍看出了姥姥的心思,笑着问她,自己和电视上的是不是不像?

姥姥说,说话的声音是,动静是。

自从看倪萍上电视后,姥姥脸上多了一份别样的幸福,因为她的外孙女有出息了。

倪萍在主持央视春晚的那些年,姥姥见证了她的辉煌。甚至有几年,倪萍的春晚礼服都是姥姥帮她叠的。

倪萍从不敢让家人去节目现场,怕看到熟悉的人会慌,会忘词。

但是,倪萍却大着胆子把姥姥带去节目现场,因为姥姥年纪大了,不知道哪一天就突然走了,她不想留下遗憾。

此外,倪萍还带着姥姥吃遍了北京所有的大饭店,即便是很贵的自助餐,明知姥姥吃不了多少,倪萍仍会带着她去体验。

那段时间,倪萍自己省吃俭用,就想着把钱省下来给姥姥多花一点。

后来,倪萍结婚、生子。

她生孩子的喜悦,第一个就分享给了姥姥。

但是,儿子不幸患有先天性眼疾,倪萍非常痛苦,姥姥却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当时,姥姥已经90岁高龄了,倪萍不想让姥姥为她担心。

那会儿,倪萍总是失眠,到了后半夜,家里人都睡着了,她就悄悄起来,点上一支烟,在夜里咀嚼痛苦。

她之前是不抽烟的,孩子患病的那个月,她开始借烟消愁。

夜深人静,除了倪萍睡不着,还有一个人也睡不着,那个人就是姥姥。老人看倪萍这副样子,知道孩子的问题大了。

后来,倪萍要带孩子去美国治病,姥姥不想给倪萍添麻烦,主动提出要回老家。

临走前,她告诉倪萍,“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

听完,倪萍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有眼泪拼命往下掉。

姥姥的那些经典语录,陪倪萍撑过了那最艰难的10年。

之后,姥姥几次来北京,又几次回山东老家。

倪萍希望在姥姥在北京,让老人好好享享清福,不然她心不甘。但是舅舅、姨妈们又觉得老人在北京太麻烦倪萍了。

姥姥97岁那年,是她最后一次在北京。

倪萍家在城东,10楼,周围没有遮挡,视野开阔。倪萍给姥姥安排一间阳光最好的屋子,希望老人住得舒坦。

姥姥一生好强,即便是97岁了也要自己洗澡。倪萍就将家里最大的卫生间给姥姥专用,卫浴加装扶手,生怕姥姥摔倒。

年纪越大,离死亡就越近。

倪萍为了减少姥姥对死亡的恐惧,把姥姥的临终事描绘得很好,让她到时候就放松地睡去。

可能姥姥真的信了,她一直惦记着在倪萍北京的家中走。

在那些最后的日子里,姥姥一心盼着倪萍能早点接她去北京,总说“天快黑了”。

然而,姥姥临走时,还是住进了医院,浑身插满了管子。

医生让家属决定要不要做用呼吸机,倪萍思考了很久,最终拒绝了,她想让姥姥体面地走。

2008年,倪萍的姥姥去世了,享年99岁。

04、写在最后

倪萍曾说,“我身上的90%的优点都是姥姥给我的,姥姥的爱,想忘都忘不掉。”

倪萍是姥姥带大的,从小沐浴在姥姥的爱和温暖中长大。

倪萍工作成名后,她也时刻惦记姥姥,竭尽全力去回报姥姥,恨不得将自己最好的东西都给姥姥。

这份可贵的孝心,姥姥收到了,老人福也享了,倪萍也没有遗憾了。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孩子童年的得到每一束阳光,日后也应照亮长辈的晚年。时光易逝,但亲情长流。

1、《倪萍:小时候妈妈对哥哥的偏爱,我用了60年去和解》凤凰网

2、《当倪萍开始考虑“养老”》南方周末

来源:时鸢故事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