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8年的唐山,一个女婴在戏班子的后台呱呱坠地。父亲是剧院的化妆师,母亲是评剧演员,可以说,这个叫赵丽蓉的小姑娘,从会走路起就在戏园子里打转。
“那位饰演三仙姑的女同志怎么没来啊?”毛主席在看完一场文艺汇演后这样反问道。
其实,这位被毛主席惦记的“三仙姑”,正是后来家喻户晓的“春晚女皇”赵丽蓉。
可赵丽蓉为何在被主席召见后,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满脸愁云呢?甚至还直接拒绝了主席接见的邀请,这不禁让人云里雾里。
1928年的唐山,一个女婴在戏班子的后台呱呱坠地。父亲是剧院的化妆师,母亲是评剧演员,可以说,这个叫赵丽蓉的小姑娘,从会走路起就在戏园子里打转。
碰到大人们在唱戏时,她就躲在幕布后面,瞪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把台上的一招一式都记在心里。
“这孩子,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料!”班主看着五岁的赵丽蓉穿着大人的戏服,像模像样地学着唱《花为媒》,忍不住拍案叫绝。
就这样,小丽蓉成了戏班子的“开心果”,时不时被抱上台演个童角。说来也怪,这孩子一上台就来劲,从不怯场,常常逗得观众前仰后合。
可惜等到了十五岁那年,战争阴云笼罩华北,戏班子解散了,但赵丽蓉的戏曲之路却越走越宽。当时,她拜在评剧大师马金贵门下,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功。
寒冬腊月里,她穿着单衣在院子里“走圆场”,冻得嘴唇发紫也不肯停。师父心疼地说:“这孩子,倔得像头小毛驴!”
等到新中国成立后,赵丽蓉加入了总政解放实验评剧团。在这里,她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搭档——评剧皇后新凤霞。
起初,赵丽蓉只肯演端庄大气的青衣,把那些逗趣的丑角都推给新凤霞。
“丽蓉啊,你这样可不行。”哥哥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唱戏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你看那些劳动人民,他们最喜欢什么?不就是接地气的表演吗?”这番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赵丽蓉。
只是,转型的过程并不轻松。第一次演《小二黑结婚》里的三仙姑时,赵丽蓉在后台紧张得直搓手。这个角色要又唱又跳,还要装疯卖傻,跟她以往的形象天差地别。
但音乐一响,她就像变了个人,把个装神弄鬼的三仙姑演得活灵活现。台下观众笑得直拍大腿,连声叫好。
渐渐地,赵丽蓉在丑角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杨三姐告状》里那个泼辣的杨母,《花为媒》里那个滑稽的阮妈,都成了她的代表作。
毛主席看过她的表演后,特意让人传话:“这个演员不简单,能把劳动人民的幽默演得这么到位。”因此,主席对这一演员的印象特别深刻。
于是,等到了1963年春天,新凤霞兴冲冲地跑来报喜:“丽蓉!主席点名要见你!”可谁知赵丽蓉一听就慌了神,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不行不行,我这样的土 包 子,怎么敢见主席?”
原来,这个在台上天不怕地不怕的“戏疯子”,私下里却是个实打实的“胆小鬼”。她担心自己没文化,说话带着唐山口音,更怕在主席面前出洋相。
“凤霞啊,你就说我病了,替我向主席问个好就行”。赵丽蓉红着脸说。
大会堂里,毛主席得知原委后,不但没生气,反而笑着说:“好好好,这个赵丽蓉,台上放得开,台下倒拘束起来了。你告诉她,好好演戏就是对我最大的尊敬。”
这个消息传到赵丽蓉耳朵里,她懊悔得直跺脚:“我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从此,她更加卖力地钻研表演,希望能用更好的作品弥补这个遗憾。
改革开放后,年过半百的赵丽蓉迎来了事业第二春。1988年,60岁的她首次登上春晚,一段《急诊》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操着唐山话的老太太。
此后,《打工奇遇》《如此包装》等小品成了春晚的经典。
排练时,赵丽蓉总说:“咱们得对得起观众的掌声。”为了一个动作,她能反复练上百遍。
1999年春晚,71岁的赵丽蓉强忍病痛完成了《老将出马》。可观众们不知道得是,这位在台上生龙活虎的老艺术家,下台后就疼得直不起腰。一年后,赵丽蓉与世长辞,留给世人的是她那永远灿烂的笑容。
从梨园童星到春晚常青树,赵丽蓉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戏比天大”。当年那个不敢见毛主席的小姑娘,最终用她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亿万观众的喜爱。
来源:扶苏史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