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范冰冰遭遇“标题党”,引发舆论关注。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多月前,范冰冰教授就获得了国际奖学金项目支持,但校方的报道并没有太多水花。没想到,最近一则题为《范冰冰获国际大奖》的报道出现在部分公众号文章中,随即该文在朋友圈里形成了刷
近日,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范冰冰遭遇“标题党”,引发舆论关注。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多月前,范冰冰教授就获得了国际奖学金项目支持,但校方的报道并没有太多水花。没想到,最近一则题为《范冰冰获国际大奖》的报道出现在部分公众号文章中,随即该文在朋友圈里形成了刷屏。
为什么会有如此奇特的现象,其实大家心知肚明,都有默契。相信大多数网友在转发时也没有恶意,不过是出于好玩、有趣的心理。但显然,范冰冰教授本人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乐趣,相反,她表示“很忐忑”“实际上也就是个项目”“加上郑州大学四个字这么难吗”。
对于“标题党”的做法,已有多家媒体和不少网友进行了评论,其中不乏非常严厉的批评。公众对此事的反感和抵制,应该会让范冰冰教授本人感到欣慰,这种明确的态度也说明:如果搞“标题党”曾经为一些社交平台、公众号或大V带来了流量和热度,那么时至今日,押宝“标题党”更可能会弄巧成拙,起到反作用。
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标题党”的整治力度,各类搞“标题党”的社交媒体账号也得到了相应处理,示范效应显著。“标题党”的不得人心,证明在经历碎片化阅读的阶段后,公众如今更渴求的是有营养、有价值的新闻产品、精神食粮。
就此而言,“范冰冰获奖”看似不过是个让人一笑了之的花边新闻,实质上伤害的不仅是范冰冰教授本人,更是整个网络舆论传播环境。
诚然,大多数人未必能理解包括范冰冰教授在内的科学家们苦心孤诣的研究成果、学术成就,但对学者来说,他们并不希望,也不需要借助娱乐化的包装进入公众视野。尽管范冰冰教授获奖的消息本身可能阅读量有限,但和她在专业领域内的成功相比,并不那么重要。
有时候,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报道态度,才是对学者、对人才、对知识最好的尊重。搞清楚这一点,也就明白了此次“标题党”何以引起公愤。
相信“标题党”事件不会对范冰冰教授带来过多影响,但此事带来的思考和启示仍有意义:信息传播本身具有公共性,不管是媒体还是平台,作为信息内容的第一关口,都应守土有责。屏蔽低俗的内容、无聊的“标题党”,不仅需要监管部门的“他律”,也离不开各方的“自律”。
尤其是在“范冰冰获奖”的传播过程中,平台能否及时辨别,给予相应限制?能否将曝光机会向更严肃的内容倾斜,而不是向流量、热度“投降”?说到底,是甘守一时的寂寞,对内容和标题的制作提出更高的自我要求,还是选择“娱乐至死”,屈服于冰冷的大数据逻辑,或许会在不久的未来成为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分水岭。
特约评论员 金宇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