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影评 | 以美学笔触,绘就先辈拼搏长卷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7 15:50 1

摘要:电影《潮》的美学风格独树一帜,在视觉上以“灰蓝色调”为基底,辅以水墨风格的写意渲染,营造出冷峻而诗意的江南美学意境。这种色调呼应了钱塘江大潮的原始野性,好似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又暗喻着围垦人面对自然时的压抑与悲壮。在描绘围垦场景时,镜头语言克制而富有留白,近乎

潮新闻客户端 董燕

在潮起潮落间,记录历史的沧桑变迁,见证精神的永恒力量。

电影《潮》的美学风格独树一帜,在视觉上以“灰蓝色调”为基底,辅以水墨风格的写意渲染,营造出冷峻而诗意的江南美学意境。这种色调呼应了钱塘江大潮的原始野性,好似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又暗喻着围垦人面对自然时的压抑与悲壮。在描绘围垦场景时,镜头语言克制而富有留白,近乎残酷的真实感,还原出历史的粗粝质地:滩涂泥泞,人群如蝼蚁般渺小,却在缓慢而坚定的劳作中凝结成一道不屈的剪影,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拼搏的不易。

影片的声音叙事同样可圈可点,围垦人劳作时的号子声与喘息声,这些原始而粗糙的声响,成为人力对抗天命的有力注脚。而钱塘江潮水的轰鸣被处理为低频的压迫性声浪,既象征着自然的不可抗力,又暗含着历史的回响。在潮水退去后的寂静中,泥浆滴落的细微声响被无限放大,仿佛每一滴都是时间的刻度,记录着生命的坚韧,声音元素与画面完美融合,进一步烘托出先辈们与自然顽强抗争的精神。稍显遗憾的是影片在画面切换时,声音往往随当前画面的结束而戛然而止,没能充分发挥声音的延展性。比如,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夜晚,老人坐在茅屋外吟唱民谣,篝火摇曳,歌声悠悠。但画面一转,切到老金夫妻两人背对背、各怀心事的场景,此时民谣的声音瞬间消失,只剩下寂静。此处若能将老人吟唱的声音延续至这个画面,再以渐弱的方式慢慢淡去,就能在两个不同场景间建立起声音的纽带,让观众在视觉转换的同时,仍沉浸在之前声音营造的氛围中,实现情感与氛围的自然过渡,有更多回味与思考的空间。

在人物塑造方面,《潮》通过群像刻画展现了不同人物在围垦过程中的精神风貌。心怀执念的老金,在女儿被潮水淹死后,仍坚守围垦的信念,带领众人一次次尝试;年迈却倔强的福伯,一生都在与潮水抗争,即便面对潮水来袭众人的一哄而散,他依然坚守阵地。还有试图自杀的青年江平远,在桃源村的经历让他从生命的绝望中走出,融入到围垦的队伍中,实现自我的救赎与成长。这些人物形象鲜活立体,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动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潮》里,钱塘江潮不只是个背景。它就像一个藏在幕后,但又实实在在参与讲故事的角色。主角们在潮水里拼命挣扎,想活下去;退潮之后,他们又陷入沉默,满心都是劫后余生的复杂感受;筑堤的时候,大家一起喊着号子,为了守护家园而呐喊。这些主角们的种种行为,和潮水的涨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互相呼应,形成一种生命的共鸣。潮水既是物理上的自然威胁,也隐喻着时代变革的洪流。江平远被潮水卷走又被救起,象征着个体在时代冲击下的脆弱性,以及通过集体抗争(围垦工程)重新找到生命意义的过程。影片通过这一细节传递了“尽管个人力量渺小,但团结与坚持能对抗命运”的核心主题。

因此,当电影在结尾时画面戛然而止,转而采用字幕说明的方式结束,显然没能留给观众足够回味余韵的空间。若是将镜头缓缓拉远,以远景大视角画面呈现钱塘江的宏伟壮阔,捕捉人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关系,更能直观地凸显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面对艰难挑战时的坚韧姿态与不屈精神,也为影片增添更深远的意境和回味空间。

总体来说,《潮》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以光影美学笔触精心勾勒的的时代精神教育课。影片以独特的视觉与声音叙事、鲜活的人物群像,引领观众回溯那段艰苦卓绝却又热血沸腾的围垦岁月。《潮》如一颗火种,点燃更多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精神传承的热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