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由某自媒体炮制的"标题党"闹剧,不仅引发了学术界和网友的不满,也招致了主流媒体的口诛笔伐。然而,将责任全部推给自媒体,真的公平吗?这场闹剧折射出的,是整个媒体生态的浮躁与失范。
□刘大山
"范冰冰获国际大奖!"
这样的标题一出,立即吸引了无数眼球。然而点开一看,才发现此范冰冰非彼范冰冰,而是郑州大学的一位教授。
这场由某自媒体炮制的"标题党"闹剧,不仅引发了学术界和网友的不满,也招致了主流媒体的口诛笔伐。然而,将责任全部推给自媒体,真的公平吗?这场闹剧折射出的,是整个媒体生态的浮躁与失范。
当下网络传播生态中,“标题党”并非自媒体专利。打开某些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重磅!”“刚刚!”“定了!”等语焉不详的标题比比皆是;一些官媒公号上,“他怎么怎么了”“这地如何如何”等主体不明、故意制造悬念的标题也频频出现,与自媒体又有何本质区别?
这种现象背后,是流量至上的畸形传播逻辑在作祟。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无论是自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陷入了“点击率焦虑”:自媒体需要流量生存,传统媒体需要数据证明转型成功。当标题成为决定打开率的唯一因素时,内容的价值反而退居其次。这种异化导致媒体竞相在标题上"创新",却忽视了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原则。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传播方式正在改变公众的阅读习惯。当“震惊体”“悬念体”成为常态,当重要的信息被埋没在噱头之下,受众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碎片化,思考能力也在不断退化。长此以往,我们将生活在一个被标题定义的世界里,重要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它能否在信息洪流中“抢眼”。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平台方应完善算法,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多展示机会;监管部门要建立更严格的标准,对恶意误导行为进行惩戒;而媒体从业者更需要重拾专业主义精神,把精力放在内容生产而非标题制作上。毕竟,媒体的价值不在于制造了多少“爆款”,而在于传递了多少真相。
范冰冰教授的遭遇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媒体生态的集体病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负责任的媒体。无论是自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该停下追逐流量的脚步,好好想想:我们究竟是在传播信息,还是在制造噪音?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