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小的时候看电影,总会问大人,问哪个人是好人,哪个人是坏人。倘若大人告诉孩子,好人是谁,坏人是谁,那么孩子情感上自动倾向于好人,认为好人就应该活着,不能死掉,也不能被坏人战胜。倘若好人被坏人打了,或者跳下悬崖了,那么孩子就会很悲哀,甚至要哭出声来,认为心目中
观众看电影,会分清电影中的好人与坏人,而且会有一定的反应。
孩子小的时候看电影,总会问大人,问哪个人是好人,哪个人是坏人。倘若大人告诉孩子,好人是谁,坏人是谁,那么孩子情感上自动倾向于好人,认为好人就应该活着,不能死掉,也不能被坏人战胜。倘若好人被坏人打了,或者跳下悬崖了,那么孩子就会很悲哀,甚至要哭出声来,认为心目中的好人死掉了。倘若好人打了坏人,或者好人跳下悬崖之后并没有死,活过来之后继续做好事,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很高兴,认为好人有好报。虽然好人可能暂时被坏人战胜,但最终好人会战胜坏人,甚至会感化坏人,使其变好。人们看到电影中的好人,就觉得好人非常漂亮,而且做的事也让人认同。坏人就显得有些丑陋,即便长得漂亮也让人厌恶,因为坏人做的坏事损害了集体的利益,甚至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当人们这样认为的时候,就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问题,认为电影中的好人就绝对好,电影中的坏人就绝对坏,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刻板印象,甚至认为演好人的演员就不能演坏人,演了坏人就演得不像,甚至观众不能接受。同样的道理,经常演坏人的演员就要一辈子演坏人,不能演好人角色,倘若他真的演了好人,观众也认为演得不像。
倘若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唐僧扮演者演了一个妖怪,就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心理反差,而且观众认为他演得不像。倘若妖怪的扮演者演了唐僧,观众也认为演得不像。但人们没有见过唐僧本人,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妖怪,为什么会说不像呢?因为电视剧《西游记》播出以后,其中的演员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固化以后,就形成了刻板印象。很多人都凭借刻板印象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认识电影中的角色也是如此,自己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即便别人提出反面意见,自己也不认为是对的。这种固执的认识很容易产生认识偏差,似乎每一个人都活在认识偏差力,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但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认识的世界是真实的,自己的感觉也是正确无误的。人们看到唐僧,就觉得唐僧长得漂亮,情感方面就会倾向于他,要随着他一起经历磨难。人们看到妖怪,就觉得妖怪长得特别丑陋,而妖怪本身也确实很丑陋。人们会厌恶妖怪,认为丑陋的妖怪吃人,阻挡唐僧取经,就一定会被取经团队战胜。倘若妖精抓了唐僧,观众就会担心唐僧被妖精吃掉,而每次唐僧被抓,都不会被妖精吃掉,观众就会觉得还有希望。
只要看到电影中的好人,就觉得好人应该一生平安,能够战胜恶势力,一直活到电影结尾。这种情感判断叫做移情,就是观众把主观情感移入到角色身上,随着角色一起“经历”一些事情。而这种“经历”是主观情感上的经历,并没有付出实际行动。电影中好人经历了一些事,会通过光影以及声音的形式刺激人的眼睛和耳朵,让人产生复杂的视听体验,而这种体验过程就是人的情感“经历”电影中事件的过程。当电影中好人被坏人打压的时候,观众就觉得愤愤不平,甚至有的观众要蹦起来喊叫,要替好人鸣不平。其实观众已经把自己等同于心中的好人,而且把好的情感全都移注到好人身上。当好人打败了坏人,正义战胜了邪恶,观众就有可能站起来欢呼。因为观众早已经把自己等同于影片中的好人或代表正义的人,而对于邪恶的人产生了厌恶的情感,甚至产生了仇恨。话剧《白毛女》畅销的年代,部队上一个战士演黄世仁,演得特别像。他妻子到部队探亲,看了他的演出,晚上就和他打架,而且打得他鼻青脸肿。因为他的妻子认为他演得特别像,而且把他等同于黄世仁,要代表正义来惩罚他这个坏人。
他的妻子入戏很深,当然也证明他表演得很好。观众看电影容易产生情绪波澜,而这种情绪本身是有价值的,就像很多自媒体主播只是关注粉丝的情绪价值一样,却不会顾及事情真相。主播总是要激发粉丝的情绪,让粉丝激动起来,就可以诱导粉丝购物,甚至诱导粉丝打赏。而事实并不是主播说的那样,但粉丝似乎已经被主播洗脑,只会听主播的说法,却不会探究事情的真相。观众的意识是经过驯化的,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受到社会规则的影响,受到他人的影响,其实都是驯化。在驯化过程中,观众似乎明白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些概念是人类定义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偏差,甚至充满了悖论,但观众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概念的悖论,而是认为非黑即白,非对既错,就很容易陷入简单化的思维模式。因为简单化的思维模式容易被人理解,也容易套用任何事物,而人们的意识又有删繁就简的功能,喜欢简单的东西,不喜欢复杂的东西,最终非黑即白的判断影响了每一个人。导演在拍电影的时候,会让漂亮的演员演好人,让五官不太协调的演员或者丑陋的演员演坏人,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导演减少了人们辨识好人与坏人的难度,让观众觉得舒服,但容易造成类型化、标签化的问题,也容易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
当观众对电影中好人和坏人产生审美疲劳的时候,导演就会设置一些既好又坏的角色,设置好人变坏人或坏人变好人的角色,以此挑战人们的认知,让人们产生新鲜感。这种改变是符合人性的,因为人性非常复杂,并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价。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一个杀人犯很可能是个孝子,但要遭到法律的惩罚。观众看到电影中好人或坏人的时候,会产生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反应是正常人都具备的,却被导演玩弄。或许观众喜欢解读导演的作品,甚至情感被导演玩弄,就好像粉丝的情感被主播玩弄一样。导演和主播考虑的是情绪价值,而观众看电影或看主播带货就容易激动,当然也就被玩弄了。
来源:铁剑帮帮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