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蔡澜说,他从十六岁出道拍电影,其中有三部是三级片(其中有我们中年人熟悉的《聊斋艳谭》),结果别人就记住了他是拍三级片的。
蔡澜说,他从十六岁出道拍电影,其中有三部是三级片(其中有我们中年人熟悉的《聊斋艳谭》),结果别人就记住了他是拍三级片的。
就是说,他被“锁死”在三级片上了。
这话听起来像句玩笑,背后却是一个人被标签困住的无奈。
监制过成龙的《快餐车》《龙兄虎弟》又如何?在商业片浪潮里摸爬滚打几十年,最终被人用“三级片导演”草草定义。
朋友问他:“你到底是什么身份?电影人?食家?茶商?开餐厅的?”他只答:“我只想做一个人。”
这个答案里藏着他对世俗定义的反抗——生而为人,本就该是鲜活的个体,而非被职业、财富、名声切割成碎片的标签。
他说,做人就是努力别看他人脸色,也没必要给别人脸色看。
年轻时他疾恶如仇,见不得虚伪谄媚,为了说真话得罪过不少人。后来看惯了人类为一点利益出卖亲友,他学会了饶恕。
但饶恕不等于圆滑,该说的话依然要说,只是学会了不卑不亢。就像他在《不如任性过生活》里写的:
“有话便说,是争取到的权利,为此付出再多也值得。”
这种做人的态度,贯穿在他的生活里。
做电影时,他敢向邵逸夫提议拍艺术片;做食评时,他自掏腰包吃遍街头巷尾,绝不收餐厅红包;开杂货店卖酱料,他亲自试味,连包装设计都要自己把关。
他说:“不管对方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都值得尊重。”这种尊重,不是客套的寒暄,而是从心底里承认每个人的价值。
他的书里藏着更多这样的金句:
“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多储蓄人生经验,死而无憾,这就是最大的意义。”
这些话像他的人生写照——从新加坡到香港,从电影片场到菜市场,他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
拍三级片被误解又如何?做生意亏本又如何?他说:“两袖清风怕什么?我保的是做人的本钱。”
读蔡澜的文字,总能在烟火气里看见豁达。他写猪油捞饭的香,写普洱茶的醇厚,写旅行中遇到的怪人怪事,背后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他说:“人生苦短,别浪费在无聊的人身上。”这种任性,不是自私,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
如果你也在为身份焦虑,被标签困住,不妨翻开《不如任性过生活》。
书里没有鸡汤,只有一个走过大半个世纪的老人,用白描的笔触告诉你:做人,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
就像他在书中写的:
“年轻时怕别人看轻,老了怕别人看重。其实,做自己就好。”
来源:陈想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