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影视行业,一部剧积压九年足以改变演员的职业生涯轨迹,但张若昀与《霍去病传奇》(现更名《风起大漠》)的故事,却成为演员与角色、个人与行业相互成就的独特样本。
在影视行业,一部剧积压九年足以改变演员的职业生涯轨迹,但张若昀与《霍去病传奇》(现更名《风起大漠》)的故事,却成为演员与角色、个人与行业相互成就的独特样本。
从28岁的潜力小生到37岁的“品质剧标杆”,他用近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关于演技、选择与坚守的漫长修行。
一、少年将军的诞生:沉浸式塑造背后的“自虐式”付出
2016年,张若昀接下霍去病一角时,正值事业转型关键期。
此前他因《无心法师》《麻雀》等剧崭露头角,却也因父亲张健担任导演的三部作品,陷入“资源依赖”的舆论争议。
选择演绎这位24岁封狼居胥的传奇将领,既是对自身戏路的突破,更是用行动回应质疑——他在开机仪式上坦言:“霍去病是军事天才,更是有血有肉的少年,我想用三年时间走进他的世界。”
剧组辗转宁夏、内蒙古、贵州等地的180天拍摄,成为张若昀演艺生涯最严苛的“军训”:每日清晨5点起床穿戴30斤铠甲,在沙漠高温中练习骑射战术,马背戏一拍就是12小时,曾因风沙入眼导致结膜炎仍坚持拍摄。
为还原霍去病“闪电战”的矫健身手,他提前三个月接受专业马术训练,在零下20℃的草原戏中拒绝替身,完成90%以上的动作戏份。
导演张健回忆:“他的戏服被汗水浸透又结冰,铠甲下的内衬能拧出水来,但从未喊过一次停。”
二、争议风暴中的演员自觉:从角色争议到价值重构
剧集初期因虚构情感线引发历史爱好者争议,张若昀始终保持“角色诠释者”的克制态度。
他在2017年接受采访时表示:“艺术创作需要想象空间,但霍去病的核心精神——家国情怀与军人使命,始终是剧本坚守的根本。”
面对“魔改历史”的批评,他主动研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与历史顾问团队探讨人物细节,在台词打磨中加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等经典话语,强化角色的历史厚重感。
九年等待中,张若昀从“偶像派”成长为“演技派”:《庆余年》中范闲的机敏狡黠、《警察荣誉》里李大为的市井烟火气,让他对“少年英雄”有了更深理解。
2025年剧集过审后,他在社交平台分享角色笔记:“28岁的我试图理解17岁封冠军侯的轻狂,37岁的我更懂他直面死亡的孤独。时间让我与霍去病的灵魂更靠近。”这种将个人成长融入角色理解的态度,为剧集注入了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三、行业震荡中的价值坚守:从争议之作到转型见证
《风起大漠》的漫长过审,恰与张若昀的职业轨迹形成镜像对照。
2018年资本寒冬中,该剧因版权纠纷陷入停滞,他却在采访中强调:“好作品值得等待,演员的职责是在等待中保持对角色的敬畏。”
这种“反流量”的选择,暗合了他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当市场转向短平快的“爽剧”模式,他始终坚持参与《雪中悍刀行》《显微镜下的大明》等兼具文化深度与制作规格的项目。
剧中霍去病从“传奇英雄”到“战争全景中的个体”的叙事转变,亦折射出张若昀的创作观升级。
他主动建议删减部分虚构感情线,增加与卫青(于朦胧饰)的军事互动戏份:“英雄的成长不是孤胆独行,而是时代浪潮中的选择与担当。”
这种对角色格局的重塑,与他在《庆余年》中演绎“范闲式权谋”时强调的“人物逻辑自洽”一脉相承。
四、演员与时代的双向奔赴:九年积淀的行业启示
当《风起大漠》终于定档2025年暑期,张若昀已从当年的“争议星二代”蜕变为行业公认的“品质保证”。
该剧的三次重大调整(更名、删改、技术修复),他全程参与剧本打磨,甚至自掏腰包补拍部分战争场景:“这不仅是一部剧,更是我演艺生涯的成人礼。”
这种对作品的“执念”,在流量至上的影视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他曾在采访中说:“演员的黄金时代不是年龄,而是对角色的虔诚。”
从霍去病的铠甲到范闲的折扇,从大漠风沙到京都权谋,张若昀用九年时间证明:真正的演员价值,在于将角色的生命历程内化为自身的成长印记。
结语:等待,是为了更好地抵达
《风起大漠》的九年长跑,于张若昀而言是一场“演员的自我修养”实践。
他用角色的金戈铁马,对抗着行业的浮躁与变迁;以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回应着观众对“真演员”的期待。
当剧集最终播出,观众看到的不仅是霍去病的赫赫战功,更是一个演员在时光淬炼中完成的精神“封狼居胥”——这或许才是九年等待,最动人的注脚。
(注: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报道及演员访谈,旨在客观呈现创作历程,无虚构或夸大信息。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