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西北地区流传着秦腔、花儿以及信天游等种类繁多的音乐形式,这些音乐是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代代相传的产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民间音乐正面临着遗失、甚至消亡的处境。从2003年开始,在宁夏银川长大的苏阳、着手改编中国西北的民间音乐
苏阳,杰出的内地摇滚歌手、音乐家。
他是第一个受邀出席麦德林国际诗歌节的中国音乐人;他在中国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中、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他通过音乐寻找中国人流行千年的文化基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正好是从民歌看到这么个东西,自己到现在都认为、这是人共同关注的很重要的问题。
中国西北地区流传着秦腔、花儿以及信天游等种类繁多的音乐形式,这些音乐是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代代相传的产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民间音乐正面临着遗失、甚至消亡的处境。从2003年开始,在宁夏银川长大的苏阳、着手改编中国西北的民间音乐,他将世界流行摇滚乐的多种元素融合其中,创作出一种全新的音乐。《贤良》是苏阳第一张专辑里的主打歌,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2004年、苏阳在贺兰山音乐节上演唱了这首歌,随后、音乐人老狼把它推荐给北京一家知名唱片公司的负责人卢中强,卢中强只听了半首、就打电话给苏阳,说希望能够和他签约。出第一张专辑的时候、自己说要不然《贤良》就别唱了,我那个歌词一直演出的时候都不固定,有时候这样唱唱、有时候那样唱唱,后来最后了、马上进录音棚了,才把每个词固定下来,自己那会儿没有经受过唱片工业的流程,写歌的时候也都比较随意,后来卢中强老师说、你千万别啊,别的歌都可以不唱,这首歌一定要唱。《贤良》的原型、是流传在西北民间的一首“劝戒”音乐,意在劝说年轻人要走正路,有一些说教色彩,经过苏阳的改编和传唱、如今它成了一首流行歌曲,十几年来、从中国到海外、从大型舞台到寻常巷陌,在不同角落、人们都能听到这朗朗上口的旋律。有没有一次特别难忘的国外演出的经历,有啊、美国那次,上场前他们就把《贤良》已经唱了一遍,先在下面大合唱《贤良》,自己那个舞台前不是要播“黄河今流”艺术项目的图像,一出那个图像、下面直接就“炸”了。苏阳,1969年出生于浙江温岭,七岁随父母迁往宁夏银川,彼时正是全国各地的人才支援西部建设的一个热潮,而少年苏阳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下来。苏阳平时自称苏老汉,而他的歌迷和读者则亲切地称他苏伯伯,在银川生活三十多年、他就跟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北人一样,兴起了、就唱上两嗓子,天热了、就挽起裤腿。自己一般中午吃米饭、晚上吃面,三十多年了没变过,自己一开始以为光我这样,后来发现好多西北人都是这个习惯,就是一天你必须让他吃一碗面,吃不了面的话 他就慌了。在苏阳的音乐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大气磅礴的黄河、古老文明的印记,以及那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在这里、人们可以追忆遥远的农耕时代,也可以听见时代的脉搏,大地苍凉、黄土厚重,苏阳的歌声让人们重新思考人与土地的深刻联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正好是从民歌看到这么个东西,自己到现在都认为、这是人共同关注的很重要的问题。少年时代的苏阳,学习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后来他考上了西安的一所中专、学业依然没有太大长进,不过他却在那时迷上了弹吉他。毕业后,他有一段短暂的“走穴”经历,跟随民间剧团去黄河流域的县城演出,在火车上、他偶然得到两张演唱会现场录音,一张是罗大佑的、一张是Rush乐队。在那个火车上听到这个音乐,把自己听得、就恨不得在那个火车上跳起来,你知道吗,就是那个力量太强大了,就第一次你想、听到那样的音乐,所以一下就觉得他那个吉他是怎么弹出来的,怎么是这种声音,简直是太醉人了。回到银川后,除了音乐、苏阳的心里已经装不下第二个梦想,家人特意给他找来音乐老师,但老师认定他没有音乐天赋,尽管如此、那时的苏阳就像大部分年轻人一样、对遥远新鲜的世界抱有极大的热情,他觉得内心和外界无法协调、处处受着限制,但又不愿意保持沉默,他要寻找自己的声音。凭借着对音乐的热情与执着,苏阳自学吉他弹唱、作曲编曲,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音乐成长之路,在早期的音乐创作中、他更多的偏向西方流行摇滚乐方向,2002年左右、正在苏阳困惑于无法找到音乐上的根的时候,他开始目光重新转到这片养育他的黄土地,日后他所有广为流传的作品、从那时起,才真正开始生根发芽。从接触到民歌之后,自己会 发现一种我们祖先生活的印记,这是我们的财富,怎么从他那个语言里能够、祖先的语言里面能够吸收营养、转化为我来唱。苏阳2018年出版的新书《土的声音》,用极具温度的笔触书写黄河流域民间艺人的生活状态,还有他对西北民歌的理解,在回忆西海固一个叫马生林的花儿歌手的时候,苏阳写道、一个老人、安详地唱歌,子孙偎依着他,安详地吵闹着、这一切一切都是土的声音。唐荣尧说:“整个中国或者世界的乐坛,它就是一层土,这层土、可能在某个地方成就了鲍勃迪伦这样的人,某个地方成就了崔健,或者某个地方成就了另外一个乐队、比如说罗大佑这些的人,但这片土地刚好就成就了他。”这本书里面有一个段落,是自己去找海原的马生林老人,马生林老人是石舒清老师的那个、石舒清老师隔壁村的一个花儿歌手,石舒清老师骑着一个小摩托、带自己到旁边的村子找到了马生林老人,马生林老人当时就唱 尕妹妹你是牡丹花园里长,二阿哥你是空中的凤凰。尕妹妹牡丹啊往花园里长,二阿哥空中的凤啊凰,悬来悬去的没有望想,吊死在白牡丹的树上,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感觉,自己今天排练我嗓子也哑、正好也符合他那个年龄的样子。西海固十五年前还是一个很贫瘠的地方,当时还是靠天吃饭,春天、雪都没化呢、冰都没化呢就去,他那个院子看着虽然整洁、但是很贫穷,马生林是个老花儿歌手、那是自己第一次接触真实的、不是舞台上,就是真实的一个农民,给自己在唱这个,你看他也没有说任何悲伤什么的,就给你一个画面、其实他就给了你四个画面,可能在今天时髦点说、就是电影语言。后来就这四句词,自己把它改成了一首流行歌曲,那就叫《凤凰》。因为这个词透露了一种你说不清楚的感情,你可以说它是悲凉的或者什么,它是一个可以不解释的东西、但你是感觉到它的力量是存在的,就这四句歌词、每个人可以感受你的情感,其实每个人听歌自己觉得都是在听自己的情感,我只是一个载体。MV做得非常好,把它演绎成一个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故事,他MV导演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但是可能别人做 又不一样、但也不一定就做不好,可能是相反的、都不一定,它有很多种可能性,如果你一下把它给弄死了、你要说某一个什么歌手路过哪、唱了一首什么歌,你看这就是他的马鞭,自己觉得我不赞同这样去解释作品。后来自己在外地、包括在国外,给大家介绍我是怎样转变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对流行音乐歌词认识的时候,就是从这首词开始的,因为这首词实际上带有强烈的比兴精神、我们中国的民歌表达。比兴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一个常用技巧,最典型的例子是《诗经》,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歌词内容具有很强的视觉感,通过外部图景的描述、来解释他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兴的传统,实际上是《诗经》同时代的普遍的诗的语言是这样一个语言,这种传统在今天的民歌里面,尤其是西北民歌、很多,很自己说的花儿和信天游、还在沿用这样一个方法。在后来的音乐创作过程中,苏阳一直试图接续这个延续了千年的传统,他把世界流行音乐的元素融合其中,试图让这一古老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2018年7月,苏阳受邀出席第28届麦德林国际诗歌节,在那里、他发布了最新创作的单曲《胸膛》。改编当中,用的主要框架、形式感,还是世界化的一个形式,但是旋律和情感是很中国、很东方的旋律,你想那么远的地方、你发现人的共通性还是挺多的,人类基本的情感是可以跨越语言和民族的。不是有一句话吗,很多人也用这句话来评论我的音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自己承认这句话,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民族的就是民族的,世界的就是世界的,就是你要从民族的转化到世界的、你才是世界的,在这个里面、民族的是世界、它是目的,它不是本来存在的东西,是我们要去做的目标,就是你要让民族的成为世界的。十几年来,苏阳的足迹遍布黄河流域的大小村落,为的就寻找那些散落在民间的瑰宝,这些生长于黄土之上的声音、到今天依然滋养着苏阳,成为他音乐创作的重要养分。从寻访到整理、再到重新创造旋律,对苏阳来说,写一首歌、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困难。2006年他发行第一张专辑,而第二张专辑《像草一样》推出时、已经整整过去四年,又过了七年、歌迷们才等来第三张专辑《河床》。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