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30日,由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与时代同行”海上视界学术沙龙第二期——“时代‘她’声:中国影视女性力量”在阿基米德愚园路电台举行。著名编剧、导演杨荔钠,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毛尖两位重量级嘉宾围绕中国影视女性力量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深入精
时代“她”声:
中国影视女性力量
2025年3月30日,由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与时代同行”海上视界学术沙龙第二期——“时代‘她’声:中国影视女性力量”在阿基米德愚园路电台举行。著名编剧、导演杨荔钠,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毛尖两位重量级嘉宾围绕中国影视女性力量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深入精彩的分享。
聚焦女性群体 创作初衷与时代变迁
在谈及创作历程时,杨荔钠表示,随着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她意识到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女性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她们如同命运共同体。她希望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女性形象书写和记录下来。其作品《春梦》《春潮》《妈妈!》等聚焦女性的影像作品,就展现了不同年龄段女性的温暖与力量。
一直关注影视女性主义主题的毛尖则谈及近年兴起的影视作品“女性主题热”,她认为近几年可称为“女性影像年”。从国内的《好东西》《山花烂漫时》,到海外的《初步举证》《还有明天》等,都体现了这一趋势。不过,她指出共和国初期电影就有像《李双双》这样先进的女性主义电影。未来几年,女性电影有望持续升温,在影视作品中的女性面貌也将更加丰富。
女性影视人所具备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作为身处行业核心的职业女性,在谈到女性影视人的特质时,杨荔钠认为女性导演擅长将私人经验转化为公共经验,以纯真的善意和独特的美感进行表达。她以女性叙事为主体,避免“男凝”视角,展现出女性世界的唯一性和自信的影像风格。
毛尖补充说,女性与影视行业十分契合,她们具有细节能力强、感性、有韧性和多任务处理能力等优势。在影视制作中,女性能够同时应对多个任务,使行业发展更加平衡。
女性影视形象不应停留在表层的“大女主”
作为女性主创,杨荔钠、毛尖谈到当下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虽然日益多元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毛尖指出,“大女主”概念是一种新的刻板印象,很多作品将女性成长简单定义为离开“渣男”、创业等,忽略了与时代共成长的重要性。真正的成长小说应与时代同构,如《潜伏》中的翠平,从最初不理解余则成的工作,到后来共同战斗,实现了与时代的同步成长。
杨荔钠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导演的作品中,女性的主体性逐渐增强,不再是被动的爱恋接受者,但对于女性主义的定义,目前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望未来 超越性别议题
对于未来影视剧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杨荔钠期待影像工作者以更包容、自由的方式书写女性故事,将荧屏作为平等对话的试验场。
毛尖希望女性影视作品能超越性别议题,推出更多超脱性别标签的新女性形象,如《甄嬛传》中的甄嬛、《三体》中的叶文洁等。这些形象具有崭新的主体感,成为新的规则制造者,为“她”声音、“她”形象注入新的活力。
此次学术沙龙为中国影视女性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也为未来影视创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洞察。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中国影视界的女性力量和女性形象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一档传统广播节目
能“常做常新,跨界破圈”吗?
4月2日,海上视界学术沙龙第三期——“一档传统广播节目能‘常做常新,跨界破圈’吗?”在阿基米德愚园路电台举行。主持新闻谈话节目30年的广播主持人秦畅,分享了自己转型一年来的实践、思考和启发。
当一个传统广播人决定转型
秦畅讲述了她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的心路历程和实践经验。她提到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传统广播节目收听率受到很大冲击。面对这样的变化,秦畅决定走出舒适区,利用自己的优势探索新媒体领域,特别是通过City Walk直播的形式来讲述上海故事。
秦畅分享了她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机遇,包括如何适应新的沟通方式,以及如何应对新媒体平台上数据驱动的内容创作压力。她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并提到与名人合作(如范志毅)为她的全新社交账号“秦畅city”带来的流量和关注度。通过这些努力,秦畅不仅成功吸引了更多观众,也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继续讲述故事、传递信息。
热点,蹭还是不蹭
秦畅在分享中提到了她对“蹭热点”这一现象的见解以及她在新媒体内容创作中的实践策略。她指出,虽然媒体人需要保持对热点的高度敏感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热点都适合自己的内容平台或符合自身价值观,重要的是要找到与自己账号价值观相契合的热点,并且以一种真实、自然的方式去接触这些话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流量而强行将内容与热点挂钩。
秦畅表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核心都是内容的质量和与观众的连接。即使是在快速变化的新媒体环境中,依靠扎实的内容制作能力和对目标受众的深刻理解,依然能够创造出有价值的内容,赢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同时,也提醒创作者们应当坚持自己的风格和价值观,不要盲目跟风,而是要在保持独特性的基础上寻找与热点相结合的机会。
做“有态度”的媒体人
在谈到自己账号的内容取向时,秦畅强调了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内容时坚持个人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她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核心在于传播者想要传达给受众的价值观是什么。
秦畅表示她在内容创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不仅是对自己职业操守的坚守,也是对观众的一种负责。她相信,只有当内容具有深度和温度时,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除了追求流量和热度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价值导向和责任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观众连接,也能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直播的尽头一定是带货吗?
随着“秦畅city”粉丝量的逐渐增加,有人建议她开始直播带货,但秦畅并没有盲目选择这条路,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传递文化和价值的商品“佛系”上架,例如书籍,尤其是那些由老作家们精心撰写的著作,因为她并不认为直播的尽头就是带货。
在这场学术沙龙里,秦畅对自己职业生涯转型进行了经验总结,也为其他希望进入新媒体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鼓励大家勇于尝试新事物,同时不忘初衷,保持对内容质量和价值观的坚守。
探寻电视综艺的未来
4月8日,海上视界学术沙龙第四期——“探寻电视综艺的未来”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首席主持人何婕与嘉宾SMG幻维数码导演陈彦池、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皇甫晓涛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广播电视学系主任高凯,深入探讨了当前电视综艺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电视综艺的现状与困境
现场嘉宾对电视综艺的现状各抒己见,他们认为随着观众观赏习惯的改变,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成本、快速生产的短视频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高质量综艺节目的生存空间。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许多内容创作者转向了成本更低、生产周期更短的微短剧。微短剧这种高效盈利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创作者,使得原本专注于传统电视综艺的团队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提到电视综艺所面临的现状与困境,陈彦池和高凯一致认为,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电视综艺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如何在保持高质量内容的同时,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快节奏生产和消费模式,是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此外,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平台之间的协同效应,寻找两者共生共荣的新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真实 真诚 与时俱进
皇甫晓涛针对当前综艺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发展提出,尽管注意力经济已经从集中转向碎片化,但综艺作为一种节目形式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并且有着光明的前景。因为综艺节目不仅是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尽管我们无法回到过去那种“万人空巷”的时代,但通过精心策划和制作,仍然可以创造出既有影响力又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作品。
皇甫晓涛提出,只要遵循“与时代共振、保持真实、真诚对人、坚持真创作”四大原则,就能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综艺市场中脱颖而出,赢得观众的喜爱和支持。这也给电视综艺走出当前困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拥抱新技术 创造新形态
几位嘉宾对未来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他们认为随着AI技术的进步,未来的综艺节目可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屏幕”形式,而是转向更具互动性的虚拟现实体验。
讨论还涉及了技术赋能的重要性问题,如果内容生产者和技术开发者能够相互合作、“双向奔赴”,那么身临其境的故事体验将成为可能。
无论是通过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还是借助AI的力量,综艺节目的未来必将超出我们当前的想象。重要的是,行业内的专业人士需要持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领先。正如何婕所总结的那样,正是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赋予了电视综艺持续的生命力。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