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同学称,自己过去面对网约车司机的好评请求总是口头敷衍,如今决定直面内心,“除非服务极佳”,否则一律当场拒绝。
一夜掉粉过万,自去年深陷抄袭风波之后,B站顶流UP主“何同学”又遇到麻烦了。
事情起源于何同学在微博“@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分享的一段日常经历。
何同学称,自己过去面对网约车司机的好评请求总是口头敷衍,如今决定直面内心,“除非服务极佳”,否则一律当场拒绝。
对于这样的心理活动,何同学总结升华称:“作为一个有讨好倾向的人,这是我锻炼真诚和勇气的方式。”
图源:何同学微博
从何同学的角度出发,这不过是一场关于“克服讨好型人格”的自我剖白,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这番“拒绝好评”的言论意外掀起了一场舆论海啸。
彼时,何同学的微博评论区迅速涌入数千条“刻薄”“双标”的指责。
话题#何同学网约车# #何同学被评傲慢而不自知# #何同学掉粉# 等词条也随着舆论发酵接连占据高位热搜。
有网友一阵见血地表示:
“你把生活中的戾气发泄给最底层的人,然后觉得锻炼了自己。”
“你在视频里求观众一键三连、点个关注跟司机求好评的行为也没区别。”
尽管何同学迅速删除了该条争议微博,但网友却不愿意就此轻易放过。
短短三天,他的B站账号掉粉近3万,多个视频作品的评论区都被网友改编的“拒绝一键三连”文案刷屏。
图源:B站评论区
不难看出,这场风波看似源于一句“抱歉我不想打”,实则撕开了公众人物在流量裹挟下的“人设裂缝。
当“真诚”沦为表演,当“向上谦卑”与“向下傲慢”形成刺眼对比,这位曾被捧上神坛的“科技新星”,正在遭遇一场信任崩塌的危机。
回首过往,何同学的崛起,曾是互联网时代最经典的“爽文叙事”。
2019年,一段用“5G测速”串联起科技与人文的毕业设计视频,让这个北京邮电大学的青涩学生一夜爆红。
镜头前,他蹲在凌晨的学校操场记录信号格,用理工科的严谨与少年的浪漫主义,将晦涩的技术术语转化为普通人的共鸣。
央视点赞、外交部发言人转发、与苹果CEO库克对谈……让“何同学”三个字逐渐超越个体,成为Z世代“创新精神”的符号。
但神话的背面,暗流早已涌动。
2024年11月,何同学发布的视频《我用36万行备忘录做了个动画……》被曝出了重磅黑料:抄袭GitHub开源代码。
而在视频中,何同学不仅删除了原作者的署名,还在夸下海口宣称是自己“专门写了一个软件”。
事后何同学两度致歉,却将责任推给“没有和相关同事做好沟通”,被网友嘲讽“甩锅成瘾”。
图源:何同学微博
而此次网约车事件,则彻底暴露了他“人设分裂”的底色。
一边在西湖畔与库克品茶时奉承“雨西湖不如你来西湖”,用蹩脚英文极尽谦卑;
另一边却对讨生活的司机冷硬拒绝,将“锻炼勇气”的标签贴在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上。
这种“向上仰望”与“向下俯视”的割裂,恰好戳中了公众对“精英式傲慢”的敏感神经。
值得注意的是,何同学的“高贵”或许来源于商业化的底气。
第三方平台显示,何同学的B站主账号定制视频报价高达74万元/条,植入广告44万元/条,公司账号“何同学工作室”的商单同样以数十万计。
而回顾他过去一年的视频,“恰饭”的作品亦不在少数,合作品牌从手机巨头延伸到奢侈品包括沃尔沃、兰蔻、影石、海信等品牌,覆盖行业颇为广泛。
图源:何同学B站
不难看出,在资本加持下,“何同学”早已不再是那个用台灯拍视频的学生,而是一个被精密计算的商业符号。
这种商业化转型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团队精心维护的“真诚理工男”人设,正在被流量逻辑反噬。
还记得在去年抄袭风波时,仍有粉丝以“年轻人试错”为由辩护;而此次事件中,连曾经的拥趸也倒戈相向。
当何同学用“讨好型人格”为拒绝司机开脱时,网友看到的不是“成长”,而是“用弱势群体练手”的精致利己主义。
在电商参考看来,何同学的翻车,本质是流量经济下“人设商品化”的必然困境。
他的团队深谙如何将“少年感”“真诚”“创新”打包成畅销标签,却未意识到,当这些标签与真实人格产生裂隙时,反噬会来得如此猛烈。
与此同时,这场风波也为行业敲响警钟:粉丝的“造神”冲动与“弑神”快感始终一体两面。
何同学曾被视为“清流”,因为他代表了草根逆袭的可能性;而当他踏入资本游戏,却未完成从“学生博主”到“公众人物”的身份觉醒。
顶级网红的话语权伴随社会责任,一句随意发言可能被放大为“阶层歧视”,一次“真诚练习”可能被解构为“道德表演”。
或许,真正的启示在于,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比“人设”更重要的,是剥离滤镜后的一致性。
毕竟,科技可以测量5G的速度,却测不出人心的温度;算法能推算出爆款视频的公式,却算不出真实世界的褶皱与伤痛。
何同学的故事还未终结,但这场风波已为所有创作者悬起一面镜子:
当镜头关闭、热搜消退,你是否还能在权力结构的每个缝隙中,保持同一种真诚?
来源:电商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