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魏冯太后》其实是一部近二十年前的冷门剧,由吴倩莲、李光洁、王庆祥、薛中锐、臧金生、刘冠翔、沈傲君、陆建民、张铁林、张颂文、雷恪生、李依晓、沈保平、邓立民等一大批实力派演员坐镇,全剧原声台词,看起来十分舒服。
看《北魏冯太后》对大女主人设和历史背景的缝合(上)
《北魏冯太后》其实是一部近二十年前的冷门剧,由吴倩莲、李光洁、王庆祥、薛中锐、臧金生、刘冠翔、沈傲君、陆建民、张铁林、张颂文、雷恪生、李依晓、沈保平、邓立民等一大批实力派演员坐镇,全剧原声台词,看起来十分舒服。
海报
故事主线总体还是能遵从历史大背景,比如今大量架空的古装戏,就为脱离真实环境,刻意代入现代人的奇葩理念,实在好太多。当年的古装剧即使有诸多瑕疵,至少还能叫“历史剧”,人物塑造凭借演员发挥,还能够使观众入戏,剧情虚实结合,也能共情。
虽然《北魏冯太后》的外景拍摄地是以一些影视城为主,但胜在剧中大量人物的服饰装扮能遵从各种北朝壁画和塑像,穿着并不凸显华丽,透着质朴之感。而且多次使用个别鲜卑语词语,尽量贴近历史背景。只不过也有很多时候频繁使用“皇上”“娘娘”“大人”等违和称呼,又显得冲淡北魏时期的感受,也比后来那些古偶气质的剧胜过太多。
剧照
一 、 太武帝和文成帝阶段:与拓跋濬的共同成长和情感纠葛
电视剧的故事主线是通过文明太后冯氏的一生,刻画鲜卑北魏如何从草原旧俗逐步转变为接受中原化。从世祖太武帝、高宗文成帝、显祖献文帝最后到高祖孝文帝,一共长达半个多世纪,也伴随冯氏一生或目睹或亲历各种严酷争斗,以及家族悲剧。一共42集的内容当然插入各种戏剧化的改编,总体还是值得做一些分析,看看编导处理故事情节与历史融合的艺术化手法。
一开始是揭示冯家的来历,埋下鲜卑勋贵和中原汉臣的矛盾。冯氏家族是十六国北燕王室成员,冯朗和冯邈兄弟是归顺太武帝拓跋焘的降臣,冯朗出任雍州刺史,就是冯太后的父亲,其妹被太武帝纳为昭仪,就是剧中冯氏称呼的姑母。冯朗还加驸马都尉和持节,封辽西郡公。
剧照
出于裙带关系,冯家兄弟本来颇受太武帝拓跋焘提携,所以被一帮勋贵猜疑,冯朗和冯邈结果又背叛,在什么时间和到底什么原因史书并没有记载。电视剧设计是冯邈想充当反击柔然的大将,结果被乙弗步浑排挤,在出征后得不到粮草补给,导致冯邈像当年李陵一样无奈投敌,连累在雍州的冯朗以叛将家属的罪名遭害。
冯氏和兄长冯熙因逃走而失散,剧情虚构了兄妹俩途中的经历。冯氏是和云游僧侣昙曜相遇,铺垫后来北魏复兴崇佛的线索。而冯熙则被冯家部将花弧救护,与其女花木兰相识。
电视剧在前面两次演到巫师祭天祈福。严格来说,太武帝时鲜卑的文化偏好崇道,当时十分崇敬天师道大宗师寇谦之,“太平真君”年号也能看出这一风尚,更别说著名的“三武抑佛”之首就是太武帝拓跋焘,所以昙曜在到处云游浪迹有依据。
剧照
不仅冯家遭乙弗步浑等大臣嫉妒不满,随后司徒崔浩落入著名的修史大祸,大体交代出北魏的大环境和冯氏小小年纪跌宕的命运。不过,冯氏家族作为创建北燕的代表,到底是不是汉人感觉还是疑团。
好比北魏后来一个很典型的高欢家族。大多数人会认为,冯太后作为推动北魏达到鼎盛,带着孝文帝掀起种种革新的重要人物,十之八九该是中原人。这是后来伴随孝文大兴中原化,推崇汉姓门阀习俗,后人刻意改变史料,声称冯家本为中原出身——冀州长乐郡信都县,而秦汉名臣冯去疾、冯唐、冯奉世等名人出自河东上党郡,上党在汉末三国起就与冀州有渊源,后来隋朝还划入冀州。
冯氏家族的祖辈冯安、冯跋、冯弘和慕容鲜卑是交情极深的支持者,推测原本就是鲜卑人并不算意外。如果冯家并不是鲜卑,又取而代之,为何不改名号?把握自立门户的机会,按说不该再延用大燕,当时几个慕容大燕没一个运祚长久,以古人的心理来说,这显然很不“吉利”。
再对比高欢家族后来脱离东魏,就建立北齐,所以后人多认为高氏祖上只是长期与鲜卑混居,可冯氏家族的行为却大为不同。推测冯家可能就是鲜卑人,他们建立北燕需要巩固慕容鲜卑的大批旧人,甚至连头衔都使用天王。也正因冯家和慕容鲜卑的渊源很深,归顺拓跋鲜卑以后才很受猜疑,令冯朗冯邈感觉不被信任,否则冯家兄弟背叛的这一段史料非常诡异。
剧照
如果冯家兄弟单纯作为汉将,对慕容鲜卑关系并不怎么亲密,又曾自立门户,他们很识大体地归顺。北魏鲜卑勋贵不至于对冯家兄弟有这么强烈地敌意和排挤。他们初来乍到之际,和崔浩、高允等门阀也没有太深关系,怎么就落得一个被杀,一个逃入柔然,冯氏作为罪人子女而入宫?要认为冯家为汉人,这一幕的历史就显得太匪夷所思。
电视剧用李陵的情节点缀已对冯朗冯邈一家的遭难进行美化。随着北魏后来风气转变,上下迎合推崇汉姓门阀,实际就是淡化冯氏来自鲜卑,甚至可能就是慕容鲜卑部落(鲜卑部落虽以几大姓为主要标志,但不完全就只有几大姓,任何一个大部落都有其他姓氏,有汉姓成员从来不奇怪。像段部鲜卑还就以各族杂居著称,段氏名号也体现了汉姓特征),抬高冯氏家族身价。
当时拓跋焘重用崔浩编写鲜卑史书引出保守群体对汉官崛起的敌视,这场矛盾背景是合乎历史。崔氏是三国以来北方门阀的顶流,剧中演崔浩对少年冯氏和拓跋濬授课大谈儒学理念,为冯氏的才干培养和提倡中原化做某些铺垫,虽然有历史依据,但情节方面比较简化。
崔浩与其父崔宏是从道武帝拓跋珪时就效力拓跋鲜卑,家族亲友有范阳卢氏、河东郭氏和柳氏,也有高允这样的渤海高氏,背后是一张中原门阀人才网,崔浩父子和一帮亲友是帮助北魏前期三代能强大起来的主要功臣群体。
剧照
剧中演崔浩等人是文臣形象,可实际不完全是。史书也明确记载崔浩多次随军出征并出谋划策,这和剧中后面出场的李冲一样有误解。像李冲一家是武将出身(所谓与著名的陇西李氏沾亲带故),其父李宝就是镇北将军。李冲后来任职太傅,可同样加镇南将军头衔。崔浩和拓跋焘的关系非常亲密,和天师道寇谦之也是好友,他和道武帝、太武帝一样是崇道之人,对儒家学说虽然接纳,但不一定特别看重。
正是崔浩所聚集起的门阀力量是人数不小的文武皆备群体,这才会让鲜卑勋贵感到忧惧(单纯一帮书生何至于此?鲜卑北魏不是曹魏,崔浩也不是嵇康)。太武帝在四处征伐过程中对崔浩等汉臣确实十分重用,促使这些人开始膨胀。
在北魏的逐渐强大过程中,原本是崔浩、高允等汉臣提出各种策略带来显著效果。甚至可以理解,崔浩等实行过一系列促使鲜卑中原化的措施,带来世祖太武帝比较顺利完成收服北方的结果,崔浩的悲剧性其实有些近乎商鞅。论实际地位和人脉关系,崔浩又远大过因落魄而入秦的商鞅,所以命运的灾难性自然也大于商鞅。
崔浩之死就深刻体现北魏诸多不合情理的旧俗还难以适应新环境,呈现出异常的严酷性。鲜卑北魏其实是第一个试图整体摆脱边疆色彩,想长久融入中原的群体,代价必然是巨大而痛苦(他们和十六国的五胡已在河东、河北或关陇等地生活多年不同)。拓跋焘决意领军出征刘宋时,冯氏作为参与祭天仪式的宫女,无意中发现太子拓跋晃与宗爱有夺位之举,然后巧妙出逃充当人证,促使宗爱为自保铤而走险。
剧照
剧情里宗爱与太子晃的关联与历史相悖。虽然史书对拓跋晃的死因很让人猜疑,有虚构改编的基础。但拓跋晃作为拓跋濬之父,剧里他们的关系故意淡化,太子晃还会因太武帝流露喜欢孙儿拓跋濬而不愉快,还就此产生夺位心思也有些离奇。
乙弗步浑因协助拓跋濬登位成为功臣,想与新君巩固关系,就收养了女子李氏为义女,设法通过宦官与文成帝拓跋濬搭上内线。拓跋濬身边的李氏,后来生下儿子拓跋弘就是献文帝都属事实。
但李氏在剧中为讨宠爱,表现颇有些心机,令拓跋濬的保姆常太后感到不满,希望遵照鲜卑传统以铸金人选皇后,暗地里希望推动冯氏展示才智胜出成为皇后。在铸金人过程中,拓跋濬流露对看天意来定皇后的传统有意见,又一次铺垫北魏会移风易俗,尤其所谓子贵母死的一套更令人惊心动魄。
这时剧情一变,传说人物花木兰再次出场,展示堪比大丈夫的好勇善斗习性。花木兰和穆桂英堪称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忠孝无双、智勇双全的女将,可很少有人留意,她们居然都和边疆部族有关。花木兰是鲜卑,而穆桂英虽然妇孺皆知是大宋杨家,可实际出身西北党项。
杨家将祖籍麟州,当地和党项联姻说得上传统,佘夫人就是党项将门之后,穆桂英虽是虚构形象,但杨家后代杨文广娶妻慕容氏,同样是党项。慕容本是鲜卑大姓,剧中花木兰投军使用另一个姓氏丘穆陵,正是鲜卑汉姓穆的来历。而历史上有大批西迁的鲜卑人,在河西陇右与羌人融合约三百来年最终汇入党项,到建立西夏的李元昊都公开宣称祖上是鲜卑拓跋部后裔。
剧照
因新君文成帝继位,柔然再次袭扰。花木兰就改名丘穆陵兰,和冯熙投军比武,成为北魏新军主将,同时与乙弗步浑一家发生争功的矛盾。他们因为配合默契,成功解决了投降柔然的冯邈。
在宫中一段争风吃醋中,冯氏暴露立功的冯熙是幼年失散的兄长,与文成帝化解风波,然后成功怀孕。这时进一步揭露子贵母死旧俗的可怕,文成帝和冯氏都感到忧惧,甚至李氏也同样有孕。
李贵妃一度认为如皇后先生下孩子,她就能不死。拓跋濬对鲜卑有这样残酷的习俗不满,但无法获得常太后支持。常太后为保地位,强迫冯氏服药打掉胎儿,又与文成帝造成误会。
到十五集时,李氏生下拓跋弘,就是未来的显祖献文帝。文成帝再找常太后请求支持废除旧俗,遭到训斥。另一头已派人以生子有功的名头赐死李氏。文成帝受到巨大打击,开始饮酒作乐,常太后向其讲了一通大道理。
剧照
文成帝转而与昙曜接触,有虔心向佛之意。不久向常太后申请解除禁佛,巡视武周山后准备开凿石窟,又引起一番争议。鲜卑亲贵都认为这是堕落行为,还拿南朝崇佛进行对比。
文成帝选拔佛事总管,本来昙曜回避竞争,但冯氏赠送袈裟帮助得到任命。剧情演绎让马匹择选的方法看似古怪,多少借鉴当年晋武帝司马炎通过羊车选妃,同样在衣物上做手脚。冯氏出自后宫,想出这样的主意也合乎逻辑。
昙曜开窟铸佛成功,文成帝带众大臣去观赏。乙弗步浑收买中常侍将文成帝的黑痣提前弄到佛像上,令其以为天降祥瑞。冯氏得昙曜通知,当场揭穿假象泼了文成帝一头凉水,一怒之下将冯氏打入冷宫。
过后文成帝有所悔悟,又找昙曜聊天。冯氏也向昙曜质疑为何当日不助她。昙曜说大局已定,人力难以扭转乾坤。这一节虽为烘托乙弗步浑受文成帝宠信的威势,同时感觉也透露南北朝僧侣的圆滑世故。乙弗步浑之前已利用石窟有祥瑞,让民间掀起强制请佛,搞得百姓苦不堪言。
二、献文帝阶段:扳倒乙弗步浑和母子拉锯的恩怨
到十八集文成帝患病身故,临终前交给高允一份遗诏,叮嘱千万保护冯氏。献文帝拓跋弘继位进一步受乙弗步浑胁迫,控制虎贲军,驱逐冯熙去边地,监视冯氏宫禁,渐渐形成全剧的转折。
剧照
冯氏依赖宫禁将领李弈传消息给高允和冯熙,借乙弗步浑也崇信祥瑞,通过昙曜论佛说服献文帝同意禅让。但昙曜暗中与冯氏有联络,再次插入花木兰的联络帮助,最终借昙曜等在石窟前将计就计,招来各地宗王联手铲除乙弗步浑。而乙弗步浑被自己设计的祥瑞圈套所误,连挖出来的石佛都是献文帝面容。
史书对乙弗步浑事迹的记载也充满疑点,对于其族属来历也有争议,据说祖上可能属于吐谷浑部落。可是,乙弗步浑究竟怎么成为跋扈大臣而被除掉感觉可能并不单纯。他在文成帝期间到底有什么特殊表现都不见记载(剧中演绎为平定宗爱拥戴其继位),含糊其辞是因功绩得到提携,忽然就成为车骑大将军兼侍中,再就从太原公升为太原王,简直称得上奇迹。
电视剧的演绎已经非常戏剧化,多少能看出编剧导演把握乙弗步浑的大方向还是尊重史实,文成帝和常太后对乙弗步浑确有相当赏识和倚重。假如回避后来流露的野心,他何以能快速涌现出来,显然他是文成帝和常太后刻意提拔的新势力,不属于各大宗王,也不依附汉臣群体。
最终文成帝有意允许乙弗步浑等一群新贵辅佐儿子,当时献文帝毕竟只有十一岁。乙弗步浑的头衔是侍中兼车骑大将军,一旦再加录尚书事就可以成为霍光式角色,随后他也的确朝这方面努力,兼领录尚书事加太尉,最后任命为大丞相。
剧照
史书记载他所清除对象陆丽、穆多侯、杨保年、贾爱仁、张天度等都是文成帝提携的心腹式人物,当中有鲜卑也有汉臣,所以乙弗步浑并不算什么为推崇鲜卑而压制汉臣,单纯就是扫除有威胁的人,且大多是亲近天子的殿中职官。
像高允这样的元老,乙弗步浑并没有太针对。另外刘尼在地方任职,也没有遇害,另一个和其奴则与乙弗步浑似乎交好。乙弗步浑对朝廷官员的清扫并没有针对宗室,更不算是针对后宫冯氏,为什么他后来成为靶子?可能当中还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比如记载到天安元年(466),也就是他被除掉时,史书提到乙弗步浑开始针对宗室,杀河间公拓跋陵,此人事迹却不详。可能与顺阳公拓跋郁、南平公拓跋目辰两兄弟先试图对付乙弗步浑有关,但事情败露,拓跋郁被害。所以乙弗步浑随后将事态扩大,就激起宗室和大臣群起抗争,由拓跋丕联络冯氏支持,更进一步喊出一个理由“乙弗步浑谋叛”,冯氏就借机走向台前。
但随后献文帝在几年以后仍然追究乙弗步浑,一举还除调济南王慕容白曜、慕容如意两兄弟,他们都是慕容鲜卑宗室后裔。慕容白曜是文成帝拓跋濬东宫书吏出身,确实与乙弗步浑关系不错,后来为尚书右仆射加安南将军,也是辅佐大臣之一。
献文帝以此为由诛杀慕容兄弟,感觉同样不单纯。其实当年还发生一件大事,就是和冯氏在宫内风流的李弈也被献文所杀。以献文和冯氏后来的恩怨,显然这些人之死暗中可能存有对冯氏抗争之意,只不过各自都找了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剧照
从目前流传的史实,也包括电视剧的演绎,除掉乙弗步浑就是冯氏从幕后走到台前的转折点。她就此辅佐儿子将北魏进一步推向鼎盛的道路,这是我们后人已经知晓的解释,可万一冯氏后来失败了呢?她对北魏上下会是一种什么印象?联系鲜卑旧俗为何会对后宫女子这样严酷?乙弗步浑等当时的许多问题多少能找到一些可能性,他和一大批人物原本就是文成帝为遏制后宫势力膨胀的防范之举。
文成帝的保姆常太后已经颇为跋扈,文成帝自己就每每受到压抑。他能尊保姆升到太后,本来是感恩表现。通过电视剧也可以看到,常太后已经手伸地蛮长,有些干涉朝局的苗头。献文帝拓跋弘不是冯氏之子,两人关系并没有想象中亲近,电视剧已经多有美化。无论从史书表现和电视剧演绎都能看得出,冯氏身后有兄弟子侄,外戚阵容不小,文成帝对此有相当顾虑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万一冯氏日后压制儿子,文成帝如何才能确保献文帝的位置稳固?所以并不是像电视剧那样交给高允遗诏保护冯氏,反而苦心孤诣提携乙弗步浑等一批第三方群体,试图与宗王、后宫保持平衡。结果乙弗步浑想要借机独大,造成宫廷动荡,最后将事态扩大到宗室群体,促成宗室与后宫的联手,就给冯氏提供上位的台阶,乙弗步浑被铲除很可能有这样一种隐晦的背景。
来源:何运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