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破茧成蝶二十年——“圆脸”照样可以成为“大女主”!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13 03:04 1

摘要:“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袁枚的诗句,恰是赵丽颖人生的序章。这位生于廊坊农家的85后女演员,用二十年光阴将“草根”二字淬炼成勋章。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袁枚的诗句,恰是赵丽颖人生的序章。这位生于廊坊农家的85后女演员,用二十年光阴将“草根”二字淬炼成勋章。

她的故事,是一场关于“不服”的史诗——不服圆脸演不了主角,不服农村姑娘闯不出天地,更不服女性只能困于世俗定义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006年,19岁的赵丽颖在《金婚》片场反复擦拭一根道具棒冰,那是她第一个有台词角色“少年佟多多”。彼时的她,中专毕业,非科班出身,以每年300天的出工率游走于剧组:在《锁清秋》全程站立演丫鬟,在《苍穹之昴》仅有五句台词,在《新红楼梦》惊鸿一瞥的邢岫烟成为“最美背景板” 。

“圆脸演不了女主”的魔咒,化作深夜横店路灯下背诵台本的动力。

这段经历被导演郑晓龙称为“中国影视圈最后的学徒制教育” ,恰如她在采访中所言:“没有戏份大小,只有心气高低。”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2013年,《陆贞传奇》以8.9%收视率横扫暑期档。赵丽颖为诠释这位北齐女相,带着《北齐书》进组,将朝堂斗争拆解成围棋棋谱;40℃高温中穿着六层朝服完成登基戏份,晕厥前仍坚持补完特写镜头 。

当观众惊叹“包子脸竟能演大女主”时,她以《杉杉来了》中“吃兔子面包”的经典桥段,将霸总文学演成职场新人图鉴,开创现偶剧“去悬浮化”先河 。

制作人唐丽君感叹:“她把仙侠剧演出了希腊悲剧的宿命感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8年与冯绍峰“闪婚”,却被价值观差异击碎童话:他期待她回归家庭,她却产后28天进组拍戏;他困惑“她究竟爱我还是爱结婚”,她坦言“婚姻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离婚后,她在《幸福到万家》片场重读《平凡的世界》,将明兰的坚韧与半夏的锋芒融进骨血。

凌晨两点的化妆间,她对着镜子练习《第二十条》手语动作,恍惚看见横店群演时期的自己;面对媒体追问婚姻,以李清照词应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段经历让她悟透:“女性真正的自由,从敢于亲手打破滤镜开始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5年,赵丽颖在《向阳·花》中素颜出演刑满释放人员高月香:菜市场被揪发拖行五米,砂石混着烂菜叶在脸上碾出血痕;淋雨12小时拍求药戏直至晕倒,脸砸进泥泞仍保持角色状态 。当观众惊叹“这还是仙侠女神吗”,她笑答:“演员的脸本就不该是自己的。”

拒绝重复“傻白甜”,用《浴火之路》《乔妍的心事》探索女性多维叙事。

张艺谋评价:“她撕掉了所有标签,成了真正的角色容器 。”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赵丽颖始终未忘廊坊农田的根脉:在《幸福到万家》中设计“何幸福怒砸婚闹”戏份,致敬农村女性觉醒;将《向阳·花》部分票房捐赠反家暴基金会,坦言“高月香的痛不只是戏剧” 。她的书房挂着沈从文手书——“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正是她创作观的隐喻。

用《知否》展现宋代美学,带动年轻观众研读《东京梦华录》;借《风吹半夏》90年代商战,激活一代人对市场经济初潮的集体记忆;以《向阳·花》底层叙事,构建当代影视的“新伤痕美学”。

正如她在北大演讲所说:“演员的使命,是让沉默的大多数被看见 。”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板桥的诗句,恰似赵丽颖给新一代演员的启示。从廊坊农田到奥斯卡红毯提名,她用二十年证明:真正的逆袭,不是踩着云梯登天,而是把根扎进泥土,让每道伤疤都长出星辰。

正如她办公室悬挂的那幅字——“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这或许是对这个时代女性奋斗者最好的致敬。

来源:安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