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家李炳淑:患过肿瘤,丈夫病逝21年,她跟随女儿养老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12 07:15 1

摘要:李炳淑是著名的京剧梅派表演艺术家,上世纪60至80年代红极一时。她扮相俊美,嗓音甜美圆润,唱腔委婉缠绵,刚柔相济,在戏迷中有着极高的人气。

李炳淑是著名的京剧梅派表演艺术家,上世纪60至80年代红极一时。她扮相俊美,嗓音甜美圆润,唱腔委婉缠绵,刚柔相济,在戏迷中有着极高的人气。

李炳淑擅演的剧目有《白蛇传》《杨门女将》《凤还巢》《龙江颂》等,每一出都是经典。

1972年,现代京剧电影《龙江颂》在全国公映,李炳淑因在片中饰演女主角“江水英”,成为全民偶像。

1980年,李炳淑主演的京剧电影《白蛇传》,创造了7亿人观影的惊人纪录。

李炳淑与丈夫——著名的京剧余派老生李永德是戏校同学,夫妻俩育有一个女儿。事业辉煌的李炳淑,人生、婚姻有泪有痛,她患过可怕的肿瘤,丈夫2004年不幸因病早逝……

李炳淑(中排左一)与父母和兄弟姐妹合影(摄于1953年)

李炳淑1942年9月18日出生于安徽宿县,父亲李润甫开了一家小诊所和一家小旅社。李家共有8个子女,李炳淑行四。

宿县旧称南徐州,居住着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的人,黄梅戏、泗州戏、梆子戏、花鼓戏、京剧在这里盛行。

李润甫是京剧迷,经常带李炳淑去戏院看戏。在丝竹鼓乐声中长大的李炳淑,从小就迷上了京剧。

1956年3月,宿县京剧团招收学员,14岁的李炳淑赶去报考。她现场清唱京剧《女起解》中的唱段,招生老师发现她会用假声,将她破格录取了。

在宿县京剧团,李炳淑跟着齐梦平老师学唱京剧旦角。每天天不亮李炳淑就起来了,赶到护城河边吊嗓子,反复练习老师教过的《玉堂春》唱段。

那时剧团不管学员食宿,李炳淑每天回家住。李炳淑的母亲对女儿学戏有看法,不给她好脸色。李炳淑有时学戏晚了,担心回家挨母亲的骂,她就不回家吃饭,用父亲给的零花钱买两个包子充饥。

1957年,宿县开办戏曲进修班,老师们认为李炳淑有前途,将她推荐到进修班深造。

李炳淑的天赋和实力明显高出其他学员,她在进修班学了一段时间后,老师和县文化局的领导认为,李炳淑囿于小县城会被埋没,便将她送到蚌埠专区京剧团。

那时蚌埠专区京剧团会请北京、上海的名角来团里挑班演出,开出的月薪高达750元,但票房并不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蚌埠专区京剧团决定培养自己的演员,便将李炳淑送到上海戏曲学校委托代培。

1959年6月,李炳淑来到上海戏曲学校后,却让老师大伤脑筋。原来李炳淑已经17岁了,老师不知道将她安排到大班还是小班。

大班是5年制,学员们已经学了3年,小班的学员是刚刚招进来的,都是一些十一、二岁的学生。

上海华山路1448号上海戏曲学校(摄于1954年)

李炳淑表示想上大班,但校领导有些犹豫,担心她的水平不够,跟不上学习进度。

第二天,学校特意为李炳淑举行了一场考试,如果她合乎要求就让她上大班,否则就将她退回去。

考试当天,李炳淑唱了一段《女起解》,又念了一段《玉堂春》中的台词,领导意见不统一,有的主张录取,有的主张退回。

恰巧杨畹农老师路过考场,听了李炳淑的演唱和念白后,他主动对校领导说:我愿意教她唱戏。就这样,李炳淑在上海戏曲学校留了下来,在大班插班就读。

杨畹农(1907年-1968年)

李炳淑梳着童花头,穿着褪色的蓝裤、花衬衫,脚上的旧解放鞋洗得有些发白了,一看就是个俭朴、老实的姑娘,杨畹农对她印象很好。

杨畹农毕业于复旦大学,是梅兰芳的嫡传弟子,对梅派唱腔颇有研究。李炳淑来到他教的青衣组后,杨畹农重点培养她。

李炳淑的嗓子好,但唱得不规范,杨畹农耐心给她调整。为了跟上教学进度,李炳淑每个星期天都去杨畹农老师家学戏。

杨畹农的爱人心地善良,经常留李炳淑在家里吃饭。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每一粒米都很珍贵,杨畹农夫妇这份真情难能可贵。

1961年春节,李炳淑没有回家,大年初二,她在上海戏曲学校实验剧团进行汇报演出。李炳淑演出的《女起解》,赢得了戏迷雷鸣般的掌声。

当时的市委宣传部部长石西民、上海市文化局局长李太成等领导,与上海市戏曲学校的校长俞振飞、副校长言慧珠等,都坐在观众席上,都为李炳淑的表现叫好。

这年6月李炳淑即将毕业,石西民等领导准备让她留在上海,没想到过程却相当艰难。

李炳淑在上海戏曲学校读委培时,与同班男生李永德产生了朦胧的恋情。

李永德与李炳淑同龄,是上海人,工余派老生。李炳淑从安徽来上海读书时,在上海火车站一下火车,就看到了穿着练功裤的李永德。

原来李永德的几个师哥师姐要去内蒙古演出,热心的李永德来车站送他们。得知李炳淑由安徽来上海戏校读书,李永德又热情地帮她拎行李箱,带她坐公共汽车到了学校。

李炳淑与李永德天天在一起上课、练功,还在《戚继光》《王宝钏》中扮演夫妻,感情日渐加深。

1960年,李炳淑与李永德被学校送到北京,跟随老生名家李少春学唱现代京剧《白毛女》。没有老师在身边管束,两人的爱情疯长。

但上海戏校明确规定,学生毕业之前不准谈恋爱,他们只得将炽热的感情压在心底。

1961年6月,李炳淑从上海戏校毕业了,相关部门想将她留在上海。上海市文化局领导与安徽方面交涉时,遇到了重重阻力。

李炳淑是蚌埠专区京剧团送去委托代培的,理应回到安徽去,双方僵持不下,李炳淑不该何去何从。

不久,言慧珠为中央首长演出,将李炳淑的情况告诉了周总理。周总理对她说:毛主席就坐在那儿,你去跟毛主席讲。

言慧珠走到主席面前,又将李炳淑的事说了一遍。毛主席爽朗地说:留上海好嘛。

一个星期后,戏校通知李炳淑去给首长演出。在上海锦江饭店,李炳淑见到了毛主席,陪同的还有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

毛主席幽默又风趣地说:小李,上海和安徽为了你,将官司打到我这里,你叫我难做人喽。

接着毛主席对曾希圣说:安徽和上海都属于华东局,小李即便留在上海,你们还在同一地区嘛。在这种情况下,李炳淑留在了上海。

03

恰巧上海戏曲学校青年京昆实验剧团正式组建,李炳淑留在团里当演员。男友李永德也留在团里,两人又成了同事,确定了恋爱关系。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李炳淑与丈夫在上海结婚了,婚后夫妻俩生下了女儿李炜。

本来李炳淑可以生二胎、三胎,甚至多胎,但为了保持身材,加上团里演出任务重,李炳淑与丈夫只生了一个女儿。

李炳淑是团里的台柱子,主演了《白蛇传》《杨门女将》《凤还巢》等众多优秀京剧剧目,受到戏迷的广泛欢迎。

1963年,上海京剧院样板团排演《智取威虎山》《海港》,引起巨大反响。

这两出戏中有“工”和“兵”的形象,唯独缺农民的形象,于是上海京剧院样板团便排演以农民为主的《龙江颂》。

当时《龙江颂》的男主角是一位姓郑的党支部书记,由李永德扮演。中央一位女首长对这出戏非常重视,一改再改,最后改成了以女主角“江水英”为主,李永德便离开了《龙江颂》剧组。

最初由言慧珠扮演“江水英”,她受到冲击后,由她的弟媳张南云、李炳淑扮演“江水英”。张南云是A角,李炳淑是B角。

排演一年多后,相关人员认为,李炳淑的气质更接近女主角,便让她饰演江水英,张南云离开了剧组。

1972年,李炳淑主演的京剧电影《龙江颂》在全国公映,她成为一代人的偶像。

李炳淑在影片中演唱的《一轮红日照胸间》《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手捧宝书满心暖》等经典唱段,被全国戏迷传唱。

因为在《龙江颂》剧组,李炳淑幸运地没有受到冲击。李炳淑曾跟张君秋学过戏,张君秋在特殊年代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经常遭批斗,与小女儿张学琳住在一个单元房里。

没有人敢接近张君秋,大家纷纷躲着他。而李炳淑在北京拍摄电影《龙江颂》时,却多次去探望张君秋。

张君秋害怕李炳淑遭受牵连,要她以后别来了。李炳淑说:没人知道,即便被人发现,我也不在乎。这番话让张君秋感动落泪。

张君秋(1920年10月23日—1997年5月27日)《望江亭》剧照

当时李炳淑经济条件不好,但她每次去探望张君秋,都要给恩师带些糕点。

1975年,文化部成立了戏曲小组,抢救优秀传统剧目,李炳淑被点名录制《大保国》《二进宫》等剧目。

为了给恩师张君秋找点事做,李炳淑向文化部领导建议:我多年不演传统戏了,有些生疏,想请张君秋老师做指导。领导同意了。

李炳淑又提了一个条件:张老师年纪大了,最好派车接送。领导也答应了。这样一来,张君秋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了,重新出来工作,不由感慨落泪。

李炳淑(摄于1964年)

其实,李炳淑没有正式向张君秋拜师。1960年她随上海戏曲学校的同学来北京演出《十二寡妇征西》,跟随张君秋学过戏,此后她每次进京,都会去拜访张君秋,请他指点。

李炳淑的感恩和仗义,让张君秋记了一辈子。他逢人就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李炳淑敢接近我,她是我的学生。

197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京剧电影《白蛇传》,全国有多位著名的京剧女演员主动给上影厂写信,要求扮演女主角“白素贞”。

《白蛇传》剧组在西安,左起:黄绍芬、傅超武、姜亦素、李炳淑(1979年)

导演傅超武倾向用李炳淑,但领导意见不统一。在上影厂党委会议上,傅超武以导演的身份为李炳淑争取机会。他的理由是,李炳淑年轻,扮相漂亮,而那几位女演员年龄偏大,会影响拍摄效果。

最终厂领导听从了傅超武的意见,启用李炳淑扮演“白素贞”。

1980年,京剧电影《白蛇传》在全国公映,电影院的上座率超过了越剧电影《红楼梦》,观影总人数超过了7亿人。

福建一位老人先后看了40多遍《白蛇传》。河北有位70岁的老人,骑单车70多里去县城看《白蛇传》,将腿摔折了。

李炳淑的光环盖过了丈夫,李永德生活在妻子的阴影下,内心有些不自信。

李永德爱吃醋,害怕李炳淑与他离婚,经常在家问东问西。丈夫问多了李炳淑很烦,夫妻在家里发生磕绊。

但他们只要分开一个月,两人又彼此想念对方,同事都说他们是一对棒打不散的鸳鸯。

为了消除丈夫的醋劲,李炳淑去外地演出时,尽量帮丈夫争取演出机会。

1983年,李炳淑担任上海京剧院二团团长。由于常年练功演出,她患了骨质增生,在台上演《玉堂春》时,李炳淑跪在台上演唱却起不来,边上的演员用戏剧动作将她拉起来。

在外地演出时,丈夫李永德照顾李炳淑的生活,还为她买药、按摩、理疗。

1985年、1987年,李炳淑和丈夫两次赴法国演出,所到之处引起轰动。

(李炳淑生活照)

1988年,李炳淑在丈夫的陪同下,在国际教科文卫组织电影厅进行京剧讲座。

讲座完毕,李炳淑还演唱了《霸王别姬》的片段,李永德演唱了《武家坡》的片段,这对艺术伉俪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

李炳淑与丈夫此前一直住小一居,生活很不方便,直到1999年8月,单位才在上海艺术公寓给他们换了一套宽敞的新房。

05

搬家才一个月,李炳淑腰部疼痛难忍,丈夫陪她去医院检查,结果李炳淑的右侧肾脏被发现长了一个鸡蛋大的肿瘤。

李炳淑以为是恶性的,非常悲观,李永德更是焦虑心痛,夫妻俩一连几天未眠。后经切片检查,李炳淑的肿瘤是良性的,夫妻俩这才如释重负。但病灶切除手术的风险依然极高,李炳淑和丈夫的心沉甸甸的。

2000年11月,李炳淑在上海瑞金医院接受了肿瘤切除手术。术后,李炳淑回家康复,整整3年没有登台演出。

雪上加霜的是,李炳淑的丈夫李永德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每天要注射胰岛素。

他经常头昏脑胀,行走功能出现障碍,视力也越来越模糊。李炳淑在家养病期间还要照顾丈夫,承受巨大的体力和精神负荷。

2003年,李炳淑身体康复,开始重返舞台。然而2004年秋天,李永德因糖尿病并发症不幸离世。

丈夫早逝,将李炳淑推入巨大的悲痛中。这时女儿早已结婚做妈妈了,一家人搬过来与李炳淑一起生活。

在女儿的孝心呵护下,李炳淑渐渐走出了丧偶阴影。

(李炳淑与女儿、女婿及外孙)

(李炳淑与梅葆玖同台献艺)

丈夫去世时,李炳淑才62岁,浑身散发着魅力,有异性主动追求她。但李炳淑不接受,她觉得自己跟着女儿女婿养老就很好,晚年再搞黄昏恋,会带来很多烦恼。

2008年,李炳淑正式退休了,在上海养老。此后她只接少量演出,大部分时间享受生活。

晚年的李炳淑偶尔参加演出,社会活动较多,她还教年轻演员唱戏,生活很充实。

2025年2月27日,李炳淑喜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83岁的李炳淑登台领奖时有些激动,舞台上的她精神矍铄,头发染得乌黑,脸上没有明显的皱纹,气色很好,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小。

发表获奖感言时,李炳淑情难自已,观众将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来源:仗剑东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