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9年农历除夕夜,央视春晚的舞台上灯光璀璨,气氛热烈。但不同于往年,这一年的春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幕——歌声响起,荧幕中浮现出一位端庄的女歌手,却不见其人登台。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1989年农历除夕夜,央视春晚的舞台上灯光璀璨,气氛热烈。但不同于往年,这一年的春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幕——歌声响起,荧幕中浮现出一位端庄的女歌手,却不见其人登台。
她是“香港之莺”徐小凤。因无法亲临现场,央视特意破例为她提前录制,现场播放她演唱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和《心恋》。
她,是春晚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以录播形式“献唱”的歌手,没有任何其他人享受过这样的“特权”,她凭什么?
1990年代初,徐小凤经历了她人生中的又一次情感考验。那时,她与好友廖晖感情稳定,已计划步入婚姻殿堂。
两人多年来相濡以沫,共同度过徐小凤人生低谷。然而,就在他们即将谈婚论嫁之际,廖晖向她提出一个要求——放弃中国国籍,与他一同移民美国。
这个请求让徐小凤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她一遍遍衡量,一边是多年相伴的恋人,一边是她自认不能放弃的根。
最终,她做出了决定:分手,她用坚定的行动告诉廖晖,“我是中国人,我不改国籍。”
在那个年代,移民潮汹涌,尤其是身处香港的艺人更是大量外流。
很多人认为国外生活更稳定,前景更光明,但徐小凤没有动摇。她用拒绝换来了孤独,却也用坚定守住了自己最深的归属。
这已不是她第一次在情感中作出断然选择,1974年,她与百乐集团创办人郑经翰在加拿大完婚。
彼时,她刚刚在乐坛崭露头角,事业正待发展,婚后的生活并不顺利,两人理念不合,性格差异明显,五年后,这段婚姻悄然收场。
婚变的消息在香港迅速传播,各种猜测铺天盖地,面对外界质疑,徐小凤选择暂别歌坛,躲进自我世界。
那段时间,她几乎与公众视线完全断开,既不出席活动,也不录制新歌。是身边朋友的一番劝说,才让她重新鼓起勇气返回舞台。
她回来了,也带回了一个更沉静、更成熟的自己。1980年代,是徐小凤歌唱事业的巅峰期。
她发行的专辑一张接一张,巡演足迹遍布香港、台湾、新加坡,乃至欧美各地。《风的季节》《每一步》《星星问》《留下眼泪前》,每一首都成了时代的记忆。
1989年,央视春晚向她发出邀请。当时,她已经答应了其他演出安排。面对春晚这个万人梦寐以求的舞台,她没有破坏原定计划,选择遵守承诺。
但央视并未因此放弃,而是选择前所未有的方式——录播,央视导演组专程赴香港,在红馆为她录下两首歌曲。
当晚,在全国亿万观众的注视下,徐小凤的歌声响彻舞台,成为春晚最令人动容的一刻,这样的待遇,只此一人。
回望1960年代的香港,16岁的徐小凤还只是一个平凡家庭的长女,她出生于1949年,原籍湖北,两岁时随家人迁居香港。
家境贫寒,父母务工为生,家中六个孩子,徐小凤作为长姐,从小承担起照料弟妹的重担。
中学尚未毕业,她就辍学打工。早期曾在理发馆帮忙,也曾在父母的店里跑堂。生活的艰辛没有压垮她,反倒磨砺出她的坚韧性格。
1965年,她因陪朋友参加“香港之莺”歌唱比赛,一战成名,获得冠军。可惜,唱片公司对她略带沙哑的中音嗓并不感兴趣。当时流行甜美女声,徐小凤的“烟嗓”显得格格不入。
没有机会,她选择自己创造机会。她进入夜总会驻唱,日跑十几场,从下午唱到凌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不仅锻炼了她的唱功,也成就了她日后能连续开唱几十场演唱会的体力和技巧。
终于,她被指挥家文就波发现,推荐给国外唱片公司。她争分夺秒,两天内录制十二首歌,一张专辑横空出世。
从此,她开启了真正的职业歌手之路,1970年代,徐小凤不断尝试各种风格,她曾在封面上穿短裙,也曾抱吉他装扮成民谣歌手。
最终,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拖地长裙、端庄大方的歌者形象,她不炒绯闻,不迎合娱乐圈的规则,只用歌声打动人心。
她的歌曲跨越年龄界限。老中青三代都能在她的歌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她不只是一个歌手,更像一段时代的背景音乐。
1995年,在红磡连续举办15场个人演唱会后,徐小凤选择淡出歌坛,她没有声张,没有告别,只是悄然离开。她说:“要离开,就在最美的时候。”
退圈后,她把时间用来陪伴家人、从事公益、养生健体,她迷上了乒乓球,常年坚持锻炼。她没有子女,但她用青春支撑了整个家庭,供弟妹完成学业,改善家境。
2003年,她荣获“金曲银禧大奖”,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两年后,她宣布复出。
2005年,她重返红馆,举办“金光灿烂”演唱会,场场爆满。一曲曲熟悉的旋律响起,仿佛将观众带回了青春年少的岁月。她的歌,承载着太多人心中的故事。
此后,她在2014至2018年间继续巡演,岁月在她脸上刻下痕迹,却丝毫未侵蚀她的声音。她依旧是舞台上那个光彩照人的“香港之莺”。
从一个被低估的“烟嗓”少女,到让央视春晚破例的巨星,从被男友要求移民美国,到毅然守护中国国籍的人——徐小凤用整整半生的坚持,写下了一个不愿妥协的艺人传奇。
她没有留下子嗣,却将无数人关于歌声的记忆牢牢留住。她的歌没有夸张的高音,没有花哨的技巧,但她的一字一句,都像是从生活中唱出来的——温厚、真实、有力量。
如今,年过七旬的她仍未彻底告别舞台,她说:“只要还有人听,我就还会唱下去。”这就是徐小凤。一个把一生唱成信仰的女人。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文 |蔡医生健康杂谈
来源:蔡医生健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