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泰籍华裔女星郑乃馨在泰国直播节目引发争议。主持人问及“泰国人觉得中国厕所脏”,她大笑回应“你去哈尔滨时不是遇到过”,称“不理解为何不按冲水按钮”,质疑“女生为何不按”。这番言论在中文网络迅速发酵,将曾靠中国选秀走红的她推向舆论风口浪尖。
泰籍华裔女星郑乃馨在泰国直播节目引发争议。主持人问及“泰国人觉得中国厕所脏”,她大笑回应“你去哈尔滨时不是遇到过”,称“不理解为何不按冲水按钮”,质疑“女生为何不按”。这番言论在中文网络迅速发酵,将曾靠中国选秀走红的她推向舆论风口浪尖。
2020年,郑乃馨通过《创造营2020》进入中国观众视野,凭甜美形象和中文能力圈粉,以第五名加入硬糖少女303。成团两年间,她获综艺邀约、商业代言,被视为“中泰文化交流使者”。今年3月直播称“与硬糖少女无联系”,如今又在泰国节目中评价中国卫生状况,前后反差让网友直言“吃相难看”。主持人提问本带刻板印象,她本可借机纠正,却用个人经历强化负面标签,字里行间的优越感,让“邻家妹妹”形象受损。
郑乃馨的公众人物身份特殊。作为在华发展的泰国艺人,言行易被放大为“中泰文化缩影”。她以“哈尔滨厕所不冲水”举例,传递的不是个体观察,而是强化泰国观众对“中国厕所脏”的集体印象。她的事业根基在中国,选秀节目、粉丝支持、商业机会均源于此,却在异国镜头前对中国卫生状况指指点点,甚至带居高临下的审视,这种“割裂感”引发不满——享受中国市场红利,却未展现基本尊重。
事件折射出跨文化交流的深层问题。对比受中国观众喜爱的外籍艺人,如分享中国文化的阿米尔、传播中日友好的矢野浩二,他们懂得“入乡随俗”和“换位思考”。郑乃馨的争议为跨国艺人敲响警钟:语言能力不等于文化敏感度,粉丝追捧不意味“口无遮拦”。中国观众包容,但不接受“吃中国饭、砸中国碗”的行为,若一边获利一边贬低,终将遭市场反噬。
从泰国女孩到中国女团成员,郑乃馨的走红是中泰文化交流的成果。但此次争议提醒:跨文化交流需双向尊重。公众人物言论会被放大为“群体印象”,在异国谈论他国时,应考量言论对文化认知的影响。全球化时代,人们需要打破刻板印象的“文化使者”,而非强化偏见的“话题制造机”。你如何看待郑乃馨的言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来源:辰星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