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遵循师承体系:相声界有着严格的师承辈分体系,以“德、寿、宝、文、明”来划分师承辈份。马志明曾拜相声大师侯宝林为师,并由侯宝林代为引荐,拜入朱阔泉门下;1989年,马六甲拜王派快板创始人、相声表演艺术家王凤山为师。由于马六甲的父亲马志明以及马六甲本人,都属于朱阔
马六甲,马三立的孙子,马志明亲生儿子,但由于拜师的原因,亲生父亲马志明竟然成了马六甲师叔,相声界这样排辈,是否合理?
这种排辈方式在相声界是合理的,其原因主要基于行业传统和师承体系:
遵循师承体系:相声界有着严格的师承辈分体系,以“德、寿、宝、文、明”来划分师承辈份。马志明曾拜相声大师侯宝林为师,并由侯宝林代为引荐,拜入朱阔泉门下;1989年,马六甲拜王派快板创始人、相声表演艺术家王凤山为师。由于马六甲的父亲马志明以及马六甲本人,都属于朱阔泉门下的弟子,按照相声界按师门排辈分的规矩,马志明与马六甲就形成了亲师叔侄关系。
维护行业秩序:相声界早期门槛较低,常出现会说话就能登台的情况。为了让相声发展得到认可,业内制定了包括辈分在内的一些规矩。辈分代表着学艺的先后和师承关系,能明确行业内的长幼、师徒秩序,有助于维护行业的规范和稳定。例如在演出安排、技艺传承等方面,辈分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依据。
体现技艺传承:在传统的相声传承模式中,徒弟通过拜入师门,向师父学习技艺。辈分的划分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技艺传承的脉络和体系,明确每个艺人在传承链中的位置。
不过,这种排辈方式在外界看来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甚至有人认为带着封建社会的思想,有时还会出现年纪大的叫小辈师哥、师叔的情况,让人一头雾水。但这是相声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对行业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声界的拜师排辈现象是否应该改革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从支持改革的角度来看,拜师排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声的创新和发展。一些年轻有才华的相声演员可能因为辈分问题受到限制,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而且在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能力和才华,过于强调辈分可能会让外界觉得相声界封闭、守旧,不利于吸引新的观众和人才。
反对改革的观点认为,拜师排辈是相声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它有助于传承相声的技艺和风格,保证了相声艺术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辈分的存在也使得师承关系更加明确,有利于技艺的传授和行业的自律。
综合来看,对于相声界拜师排辈现象的改革需要谨慎权衡。或许可以在保留其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比如,可以在尊重辈分的同时,更加注重演员的个人能力和创新,为年轻演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可以通过完善行业规范和机制,避免因辈分问题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限制。但无论如何改革,都应当以促进相声艺术的繁荣发展为根本目标。
来源:风闻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