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1日,因模仿歌手杨坤而深陷侵权风波的网红“四川芬达”发布道歉视频,承认其直播和短视频内容可能对杨坤造成冒犯,并宣布将账号更名为“四川芬达(阿芬阿达)”,承诺承担相应责任。这一事件从法律纠纷到流量炒作,最终以道歉收场,却为自媒体创作边界敲响警钟。
2025年4月11日,因模仿歌手杨坤而深陷侵权风波的网红“四川芬达”发布道歉视频,承认其直播和短视频内容可能对杨坤造成冒犯,并宣布将账号更名为“四川芬达(阿芬阿达)”,承诺承担相应责任。这一事件从法律纠纷到流量炒作,最终以道歉收场,却为自媒体创作边界敲响警钟。
争议始末:从“玩梗”到被告
“四川芬达”由蒋某和李某运营,以模仿杨坤的造型、声音及“32场演唱会”等经典梗走红。他们不仅在视频中复刻《中国好声音》导师形象,还改编歌词嘲讽杨坤,甚至推出新歌《你礼貌吗》暗指起诉事件,引发舆论两极分化。尽管二人坚称“未提及杨坤姓名”,但律师指出,其夸张模仿已构成丑化,导致杨坤社会评价降低,涉嫌侵犯名誉权。
被起诉后,“四川芬达”高调晒出法院传票,直播间观众飙升至10万,粉丝数暴涨至百万,单场直播礼物收入或可覆盖赔偿金。然而,平台以“涉嫌侵权”为由封禁其直播,网友评价也转向负面:“蹭热度无底线”。这场闹剧暴露了部分网红以争议博流量的畸形生态,甚至被律师批评为“恶意炒作”。
法律与道德的边界:公众人物≠无底线玩梗
法律专家强调,模仿需基于善意,不得侮辱或贬低他人。杨坤作为公众人物虽需容忍合理讨论,但“四川芬达”的恶搞显然越界。此案警示创作者:流量追逐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尊重他人权益是底线。
网友热议:支持维权还是娱乐无罪?
事件引发广泛讨论。部分网友认为杨坤“小题大做”,但更多声音支持维权:“搞笑应有度,侵权须担责”。这场风波不仅关乎明星权益,更折射出网络内容创作的深层矛盾——如何在娱乐与侵权间找到平衡?
你认为模仿明星的“安全线”在哪里?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梦幻星辰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