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涵退圈,偶像经济的缩圈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12 12:53 2

摘要:金子涵宣布退出圈,有传言因为身体原因,也有说是发展不顺...但不管真实原因是什么,消息的坐实引发一阵唏嘘。

金子涵宣布退出圈,有传言因为身体原因,也有说是发展不顺...但不管真实原因是什么,消息的坐实引发一阵唏嘘。

要知道,金子涵成名之路堪称「标准」:

从小参与选秀选美,在互联网积攒人气,参加《青春有你2》被观众熟知,虽未成功成团但因人气高,演员+综艺的助攻也成功让其进入娱乐圈。

即使后来其因身体等原因减少曝光,曾「偶像」的光环所积攒的人气,也保障着商业价值和人气的存续,这次宣布退圈除了个人原因外,更像是市场作用下的「缩圈」预兆。

随着各种「退圈」的消息变多,也让人不禁怀疑这光鲜的名利场,是不是也要迎来日落时刻了?

流星

娱乐圈在不少人眼中和印钞机没什么区别:极高的收益、耀眼的社会地位,相对低的成本...

但越赚钱的行业,往往资本化也越严重。

造星并不难,尤其是在行业景气、资源充足的那几年,不少公司甚至都有些产能不足;

上可包装中年的明星组团综艺,下可安排小孩成为养成系,偶像剧、大电影、音乐...娱乐节目轮番制作,恨不得公司的老板都出道分一杯羹。

可回顾2025年的一季度,「退圈」比「进圈」频繁:有说转行做服装的高泰宇,有要自我提升的利路修...

非头部的「偶像」们正在经历流量衰退期,与此同时的是造星节奏的无法放缓,每年依然会有不同渠道走红的「新人」。

以前景气的方式玩不转了,那开源节流就成了日常。

偶像作为娱乐圈曾经很赚钱的分支,现在也开始遇冷了:舆情的下滑、新项目减少、资源分配优先、新增粉丝变缓。

尤其体现在曝光量、粉丝粘性上,甚至更小的环节做不好就足以让你从明星变成流星。

数据显示,2023年出道的48个偶像团体中,97%处于半休眠状态。

就像最近参加浪姐的李艺彤那句:SNH48能破圈的,也只有鞠姐一人而已。

僧多粥少的局面下,「不下金蛋的」大概率被公司冷落,尤其在外部环境并没向好的趋势下,「自求生路」和「体面退场」就成了主要选择。

以金子涵为例,与其煎熬等机会直到遗忘,不如体面离场,假设转型成网红也还有记忆点。

异化

作为一个星斗市民,还是想荒诞的聊聊娱乐圈的高压问题。

要知道这个行业,不是有名气的才配叫从业者。

更多的是:职业生涯结束都没能成为被人记住的「明星」。

艺人是个极速且消耗行业,它的要求可不仅要你长一副好皮囊,还要在舞台、要好喉咙、要在演技上拥有「多面手」的要求。

尤其是娱乐形式的不断更替,上一秒可能要你高情商,下一秒就需要你提供笑料;

消解掉原有传统偶像标签,为市场服务才是归途。

所以就有这样一个现象:即使你在走红阶段小有名气,也容易因「跨行尝试」中不够突出,而被不断消磨价值。

因为市场逻辑就是驱动你不断扩展,以获取利益。

如果完不成?

前有合同违规的「挥鞭」,后有资源冷落的「规矩」,竭泽而渔的现象十分普遍。

最熟悉的场景就是,大部分成名后艺人与「前东家」都有过一番撕扯。

除了公司的约束,还有粉丝的支配,金子涵就曾因为身材走形和暴瘦被热议,而这可能也是后续淡出娱乐圈的诱因。

公众人物所自带的「被议论」属性,也在无形中成为蚕食人性,心理问题频发是这个行业常有现象;

将人异化成工具的同时,获取光鲜回报又像张大饼,退圈反而成了一些艺人自我拯救的机会。

时代的价值观是会变动的,当追梦不再纯粹,当噱头大于一切时...

所谓的热爱舞台和明星光环都会变得苍白,也预示着一场影响行业结构的重新洗牌。

娱乐圈流水线式造神的同时,也在悄悄「弑神」。

金子涵的故事在过去和未来都不是孤例,可能只有「异化成工具」的现象结束,这种故事才会减少吧。

这或许也是篇来自娱乐故事的寓言:个人的变动,在时代变动的衬托下,名气光环犹如砂砾。

来源:风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