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公众对孙俪的讨论中,“舒适圈”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词,其核心争议集中于角色类型的高度适配性、表演风格的程式化讨论,以及职业选择中主动平衡与被动限制的双重逻辑。
在公众对孙俪的讨论中,“舒适圈”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词,其核心争议集中于角色类型的高度适配性、表演风格的程式化讨论,以及职业选择中主动平衡与被动限制的双重逻辑。
一、角色定位的双面性:从“量身定制”到标签化困境
孙俪的荧屏形象与“上海丽人”特质深度绑定,无论是《安家》中精明干练的房似锦,还是《蛮好的人生》里专业强势的胡曼黎,其角色常以“飒爽精明又不失烟火气”的都市职场女性或历史剧中的掌权者形象出现。这种贴合地域文化与个人气质的选角策略,让她在“强势女性”赛道上形成独特标识——台词中若隐若现的“沪普”、精准把控的职场人设,均强化了“孙俪=独立女性专业户”的观众认知。然而,这种高度适配也带来表演同质化争议:自《甄嬛传》后,“瞪眼皱眉”“强势台词输出”的模式被指陷入惯性,尤其在《安家》等剧中,面部表情的重复性被部分观众诟病为“角色换皮、演技不变”。支持者则认为,这种风格恰是角色所需,如《理想之城》中苏筱的坚韧不拔,与她的表演特质形成有机统一。
二、突破与守成:在尝试与平衡中寻找坐标
孙俪并非没有突破舒适圈的野心。为塑造《乌云之上》中创伤型刑警韩青,她提前两年体验警察生活,从持枪姿势到案件推理细节均反复打磨,试图打破“职场女强人”的单一标签。此外,她曾涉足喜剧《恶棍天使》、悬疑电影《影》等不同领域,却因水土不服导致口碑分化——前者被批“喜剧感违和”,后者的文艺表达未能触达大众审美。这种转型困境,既与市场接受度相关,也受其个人生活策略影响:严格的“5:30起床、9点入睡”养生作息,以及“一年一部戏”的审慎选角,虽保证了作品质感,却客观上限制了高强度、反类型角色的尝试空间。有观点认为,这种“主动收缩”既是对家庭与事业平衡的选择,也折射出中年女演员对行业风险的理性规避。
三、公众评价的撕裂:舒适圈的合理性之辩
围绕孙俪的争议,本质是“深耕赛道”与“突破创新”两种演员发展路径的博弈。支持者认为,演员在擅长领域做到极致亦是一种艺术追求,其《甄嬛传》《芈月传》在历史剧领域的标杆地位,已证明“不可替代性”的价值;反对者则担忧,长期停留在相似角色中会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如《安家》与《理想之城》被指“换汤不换药”,缺乏表演维度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她对“少女感”标签的主动摒弃——42岁出演刑警韩青,强调“年龄是角色的养分”——既赢得“反容貌焦虑”的社会认同,也因面部状态变化面临“显老”争议,这一现象恰是中年女演员在“市场审美”与“自我表达”间拉扯的缩影。
四、行业启示:舒适圈作为动态坐标系
孙俪的案例为中生代演员提供了职业路径的典型样本:在市场偏好(如职场剧的稳定受众)与艺术追求之间,“舒适圈”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可动态调整的坐标系。她的成功在于对角色细节的极致把控(如台词功底、职业特质的生活化呈现),争议则源于表演层次的自我复制。未来,若能借《乌云之上》等作品拓宽角色心理深度,或在“上海丽人”IP中注入更多元的人性侧面,或许能在守成与突破间找到新的平衡。毕竟,对演员而言,真正的“舒适圈”从不是角色类型的重复,而是在擅长领域中持续挖掘表演的可能性——这既是孙俪的课题,也是整个行业对中年女演员价值重估的必经之路。
来源:热爱生活的弘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