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家人们谁懂啊!赵丽颖这个85花顶流,最近又被架上'文盲审判台'了!"
颖宝在宣传新片《向阳花》时,引用了电影海报上的佛家语"与群魔为法侣,视大地为蒲园"。
就是这句短短的分享,让这位收视女王又一次被贴上"文盲"的标签。
事件的起因简单到让人有些意外——赵丽颖在引用时,将繁体字"與"错写成了形近的"舆"字。
这本该是一个可以轻易翻页的小失误,却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发酵。
当工作室迅速修改错误内容后,网友们的讨论已经如同开闸的洪水,再也收不回来了。
这已经是赵丽颖近半年来,第三次因为文字问题成为话题焦点。
上一次是她给《与凤行》造势时,把"灵界"写成了"灵届";
再往前,她在一条感谢粉丝的微博里,竟把简体字"感动"错写成缺了一点的繁体"感動"。
这种“提笔就错”的尴尬,直接让人想起去年某档综艺里,她连“尴尬”俩字都写不对的名场面。
网友调侃:“现在知道为啥颖宝不爱发小作文了吧?”
类似的事件在其他明星身上时有发生,却很少引发这样持久的讨论。
这不禁让人想问:为什么偏偏是赵丽颖!
更有意思的是,网友发现赵丽颖每次被揪出错字,标准动作都是秒删重发。
这次也不例外,但那句"互联网没有记忆"的调侃,怕是连粉丝都解释不清了...
如果只是错别字风波,可能还不至于这么大动静。
但偏偏,赵丽颖这次栽在了自“最想证明演技”的电影上——《向阳花》上映前,宣传主打“现实题材突破”“影后级表演”,结果呢?
首日票房1亿,随后断崖式下跌(目前总票房卡在3亿,远低于预期)
央媒专家罕见批评:情节脱离现实、角色塑造单薄
豆瓣6.6分,热门短评清一色差评:“赵丽颖的演技撑不起大银幕”
更尴尬的是……“观众觉得颖宝演戏十年如一日——瞪眼、咬牙、大吼三板斧。”一位资深影评人在短评里写道。
对比她在《知否》里的细腻表现,这次的“浮夸式演技”,让不少剧粉都忍不住脱粉回踩。
在过去,演员只需要演好戏、歌手只需要唱好歌,观众对他们的评判主要停留在专业能力上。但现在不同了——明星被默认需要成为全方位的"完美人设"。
他们要情商高、穿搭强、会说话、懂时尚,最好还出口成章……而"文化水平"恰恰是最容易被量化检验的一项。
看看赵丽颖的案例很典型。
从农村女孩到一线女星,她的"逆袭故事"曾被无数人津津乐道。
但这也给了她一个隐形负担:大众既欣赏她的草根崛起,又暗暗期待她能"补足"所谓的文化短板。
一旦她在这里"失分",反差带来的失望就会格外强烈。
想想近几年的"知识分子明星"热潮——从董宇辉到戴建业,从罗翔到余华,为什么观众如此追捧他们?
因为这恰好填补了我们对"明星文化缺失"的焦虑。
我们渴望看到娱乐圈有真正的"文化标杆",所以当期待的"文化表现"出现落差时,批评声就会特别刺耳。
而赵丽颖的特殊性在于:她的每一次"文化翻车",都是在"主动展示文化"的场合。
无论是引用佛经、宣传新剧,还是给粉丝写手写信,这些本可以交给团队把关的内容,她却选择亲力亲为。
这种"真诚"反而让错误显得更加突兀。
现如今赵丽颖的困境,不止是她一个人的问题——85花这一代演员,很多都是“半路出家”,没受过系统训练,早年靠偶像剧爆红。
但随着观众审美提升,“流量+颜值”已经不够用了。
周冬雨靠《七月与安生》转型成功,但后续演技争议不断!
杨幂至今仍在偶像剧打转!刘诗诗被批“眼神空洞”,靠《一念关山》勉强挽尊!
“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底蕴。” 这话冯远征多年前就说过,现在来看,简直一针见血。
赵丽颖的学历一直被拿来群嘲:"中专毕业,能有什么文化底蕴?"
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在90年代末,中专录取线比重点高中还高!
当时的农村家庭,让孩子读中专是为了"包分配、早就业",赵丽颖选的空乘专业,甚至需要面试和严格体检。"
但更讽刺的是——如今嘲笑她学历的网友,恐怕自己连"與"和"舆"的区别都认不清。
说到底,这场闹剧最让人唏嘘的不是一个'舆'字,而是娱乐圈残酷的生存法则——演技可以练,美貌可以雕,唯独文化修养这件事,装不来也急不得。
一个错字热搜霸屏三天,却没人讨论《向阳花》里真正的女性困境——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来源:千寻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