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贸易战的硝烟,意想不到地弥漫到了五光十色的娱乐圈。随着国家电影局透露将收紧美国电影的进口阀门,一场关于“外籍”艺人,尤其是美籍艺人的大讨论,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许多网友觉得官方表态“不够劲”,纷纷喊话加码,矛头直指那些活跃在中国舞台上的美籍面孔。
贸易战的硝烟,意想不到地弥漫到了五光十色的娱乐圈。随着国家电影局透露将收紧美国电影的进口阀门,一场关于“外籍”艺人,尤其是美籍艺人的大讨论,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许多网友觉得官方表态“不够劲”,纷纷喊话加码,矛头直指那些活跃在中国舞台上的美籍面孔。
在这场风波中,一份针对美籍艺人的“四点建议”广为流传:减少在华营销、提高参演作品税负、禁止染指主流奖项、转发“一个中国”立场文时不得含糊其辞,明确“中国台湾省”表述。这份略显激进的提议,瞬间将刘亦菲、王力宏、潘玮柏、应采儿等一众大家熟悉的美籍艺人推至风口浪尖。
其中,“神仙姐姐”刘亦菲无疑是争议漩涡的中心。为何是她?粉丝将其归咎于粉圈的恶性竞争,认为刘亦菲在“85花”中依旧能打的活跃度和星光度,让她成了靶子。“你看其他人转发立场文那么敷衍,怎么没人去喷?”粉丝的辩解,似乎也反向印证了刘亦菲的高关注度——流量越大,责任越大,公众人物的立场模糊,自然更容易引爆舆论。毕竟,在当前语境下,简单的“承认一个中国”已不能满足部分网友的期待,清晰的“台湾是中国台湾省”才是他们眼中的“标准答案”。
这场国籍争议,对艺人们的“痛感”各不相同。对多数人而言,提高税负或许是最直接的打击。但对刘亦菲来说,更大的隐忧可能在于主流奖项的大门是否会就此缓缓关上?近期热播的《玫瑰的故事》被视为她冲击白玉兰“视后”的力作,粉丝甚至提前“官宣”她已拿下“白玉兰前哨奖”(品质盛典奖),理由是过往白玉兰得主多有此“前置荣誉”。
然而,现实骨感。结合微妙的局势,“白玉兰给刘亦菲”被不少人视为“踩雷”行为。加之所谓的“前哨奖”本就是子虚乌有,网友们的嘲讽随之而来:“为了造势也是拼了”、“不愧是‘美国人’的粉丝,学奥斯卡凭空造奖”。
刘亦菲的美籍身份争议,早已不是新鲜事。多年来,这份国籍曾是她畅行无阻的“特权卡”:凭借美籍身份入读北影、因护照便利被导演选中、拿下国际资源和代言(如迪士尼的《花木兰》,一部讲述东方故事却用了大量非中国籍演员的电影)……这些昔日的“红利”,如今却像回旋镖,精准地刺向了自己。
“反噬”的时刻似乎已经到来。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近期她担任华为旗下某汽车品牌大使的消息。作为知名的中国品牌,华为此举立刻引爆网络,不少网友怒斥其“忘本”,认为邀请美籍艺人代言“败好感”。品牌方和刘亦菲本人,都因此陷入了不大不小的公关危机。
纵观刘亦菲的职业生涯,其“掘金地”主要在中国,但她似乎并未考虑过放弃美国国籍。这意味着,她不仅要按规定在中国纳税,还得继续向美国尽税务义务(具体哪国是纳税大头,取决于她在哪里停留更久)。更重要的是,美籍身份的优势似乎在逐渐消失,此前她就曾因此被金鹰奖取消入围资格。
事业上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有瓜主爆料刘亦菲接下了电视剧《咸雪》,这让不少人猜测,此前备受期待、号称投资超5亿、由《指环王》主创及徐克联手打造的好莱坞海盗大片《海中女王石阳》(The Chinese Pirate Queen),可能已经“凉凉”。该项目官网主页曾以刘亦菲作为宣传海报,原计划2024年夏天开拍,如今却杳无音信。若刘亦菲真的进了电视剧组,那这部国际大制作恐怕更是遥遥无期。
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标着代价。刘亦菲今日面临的舆论困境,是过往选择与当下环境碰撞的结果。未来,她是否还能继续在中国市场“乘风破浪”?或许,正如网友所言,当选择的天平再次倾斜时,能否真正“尊重中国”,将是她能否继续“吃中国饭、挣中国钱”的关键。
来源:娱生相濡以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