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芬达”发视频向杨坤道歉 流量狂欢下模仿边界的反思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11 18:31 1

摘要:此前,“四川芬达”因频繁模仿杨坤的唱歌和动作,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在模仿中,“四川芬达”不仅复刻了杨坤的“32场演唱会”梗,还模仿了杨坤在《中国好声音》中的导师造型。有网友认为:“四川芬达”在某些模仿中有过分丑化杨坤的行为。而其发布的一些视频此前也被平

据媒体报道,4月11日,网红“四川芬达”发布了一段视频,向大众及歌手杨坤道歉。

此前,“四川芬达”因频繁模仿杨坤的唱歌和动作,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在模仿中,“四川芬达”不仅复刻了杨坤的“32场演唱会”梗,还模仿了杨坤在《中国好声音》中的导师造型。有网友认为:“四川芬达”在某些模仿中有过分丑化杨坤的行为。而其发布的一些视频此前也被平台下架,并曾暂时封禁了发布功能。

3月10日,“四川芬达”发布视频称已被杨坤起诉,要求赔偿精神损失及公开道歉。对此,“四川芬达”曾回应称自己并未侵权,关于此事,有很多网友认为其模仿行为并不友好,也有观点认为就是娱乐搞笑不应上纲上线。起诉一事获得网友广泛关注后,“四川芬达”还承接上了这波流量,收获了一定量的粉丝。

在道歉视频中,“四川芬达”承认自己的直播和短视频可能冒犯到杨坤,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他们也表示:希望杨坤能够给一次机会……

这场“模仿纠纷”,不仅折射出了短视频时代“流量密码”与人格权益的冲突,也引发了公众对模仿行为法律边界的深度思考。

道歉视频截图

从娱乐到争议

“四川芬达”以模仿导师造型、“32场演唱会”梗等标志性元素以及其“幅度较大”的肢体语言和戏谑化表演吸引大量关注。然而,部分视频因被指“丑化杨坤形象”“恶意玩梗”遭到平台下架,账号功能一度受限。3月10日,事件升级为法律纠纷——歌手杨坤以“网络侵权责任纠纷”起诉,要求删除内容、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而“四川芬达”则辩称“从未指名道姓”“纯属娱乐”,并将法院传票作为流量噱头,直播中继续调侃“你礼貌吗”等行为,矛盾进一步升级……

肖像权与名誉权

有法律人士认为,此案的关键在于模仿行为是否构成对杨坤人格权的侵害。根据《民法典》第1019条和第1024条,即便未直接使用姓名,若通过造型、动作等元素指向特定人物,且带有贬损意图,也可能侵犯肖像权或名誉权;谐音梗、背景板设计等细节,已超出合理娱乐范畴,涉嫌存在恶意贬低。若侵权成立,其需承担删除内容、赔偿损失等责任,甚至面临平台封禁风险。

流量逻辑与道德底线

此事件中,网友观点呈现两极分化。支持杨坤者认为,模仿者“以丑化博眼球”伤害艺人尊严;反对者则质疑“过度维权扼杀创作自由”。而最没有争议的事实是:“四川芬达”在起诉风波中流量激增,粉丝数从40万飙升至百万,甚至借势推出单曲《你礼貌吗》,将争议转化为商业变现工具。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黑红也是红”?同时也反映出,短视频生态中的“审丑文化”与流量至上……

娱乐与尊重

“四川芬达”的道歉是否能够暂时平息风波,还不得而知。但却留给我们一些思考:一,创作者需明确“模仿”的善意边界,避免以丑化矮化他人换取流量;二,公众人物对合理调侃的容忍度,亦是维护网络表达自由的关键,而娱乐精神也不能以践踏他人尊严为代价。

在追逐热度的赛道上,如何守住法律与道德的底线?在创作自由与侵权边界之间,你站在哪一边?

来源:法治中国采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