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管笑笑,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莫言的女儿”。但如果只把她和父亲的光环绑定,那就太可惜了。这个从山东高密走出来的女性,用自己的笔和头脑,在文学、教育、影视多个领域踩出了清晰的脚印,活成了独立的“多面手”。
提到管笑笑,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莫言的女儿”。但如果只把她和父亲的光环绑定,那就太可惜了。这个从山东高密走出来的女性,用自己的笔和头脑,在文学、教育、影视多个领域踩出了清晰的脚印,活成了独立的“多面手”。
一、从小在“故事堆”里长大,却走出自己的路
1981年,管笑笑出生在莫言的老家高密。那时候,父亲还没拿诺贝尔奖,家里最常见的场景就是父女俩各捧一本书,窝在角落安静阅读。莫言对女儿的教育很“放养”:你可以读我的书,但不必学我的风格;你可以写自己的故事,但别想着借我的名气。这种自由的氛围,让管笑笑从小就明白:“作家的孩子不一定非要成为作家,但一定要有自己想做的事。”
大学时,她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一条反刍的狗》。书里讲的是年轻人从高中到大学的迷茫与成长,没有父亲作品里的魔幻色彩,却多了一份细腻的真实——比如主人公会为考试焦虑,会因友情困惑,像极了每个普通人的青春。那时候她才23岁,文字里藏着对生活的敏锐观察,连莫言都说:“她写的故事,我猜不透结局。”
二、当老师、写小说、翻译书、改剧本,她样样都“玩得转”
大学读的是山东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却一头扎进了文学圈:先是保送到清华读硕士,又在北师大拿到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文学。如今她是大学老师,教的是比较文学和西方文论,上课从不照本宣科,反而带着学生改编校史剧,把枯燥的理论变成舞台上的故事。学生们说:“管老师的课,像她的小说一样,有烟火气。”
除了教书,她的“副业”也让人惊叹:翻译过美国作家的作品《加百列的礼物》,把非裔美国人的故事带给中国读者;还当过电视剧《红高粱》的编剧——没错,就是父亲那部经典小说的荧屏版。别人担心她改编父亲的作品会有压力,她却想得很简单:“我只是用另一种方式,让更多人看见故事里的爱恨与热血。”
三、低调的“斜杠青年”,最在乎“做好自己”
在公众面前,管笑笑很少提“莫言女儿”这个标签。参加活动时,她更愿意聊自己翻译的书、写的论文,或者当老师的趣事。有人问她:“你爸爸是大作家,对你有什么影响?”她笑说:“最大的影响可能是,家里从来不缺书读。”
她的文字风格和莫言很不一样:没有磅礴的叙事,却擅长用细节打动人心。比如写年轻人的孤独,她会说“就像手机里存了几百个联系人,却找不到一个能半夜打电话的人”;写成长,她会说“我们都在学着和自己的不完美和解”。这种贴近普通人的视角,让她的作品没有距离感,读者说:“看她的书,像在听一个朋友讲故事。”
四、比起“莫言的女儿”,她更想成为“管笑笑”
这些年,管笑笑用行动证明:家庭背景是起点,但不是定义。她是作家,是学者,是老师,是编剧,每个身份都靠自己的努力挣来。有人觉得,有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父亲,她的路一定好走,却不知道她为了翻译一本小说,曾熬夜啃英文原著;为了改剧本,把《红高粱》读了几十遍;为了给学生上好课,反复打磨教案到凌晨。
如今的她,依然低调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教书、写作、翻译,偶尔参加文学活动。比起外界的关注,她更在意自己有没有把想做的事做好。就像她曾说的:“名字是父母给的,但人生故事要自己写。”
这就是管笑笑,一个在父亲光环下,努力活出自己光芒的人。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出身如何,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勇气成为“自己的主角”。
来源:书法聚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