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1日,吕晓霖等演员主演的刑侦剧《盲点》在爱奇艺一口气全集上线。这部电视剧之所以有介绍价值,实在是因为,它具备刑侦烂剧的典型性,把它的问题分析清楚了,可以让很多烂剧在剧本阶段就避免走上烂剧之路。
4月11日,吕晓霖等演员主演的刑侦剧《盲点》在爱奇艺一口气全集上线。这部电视剧之所以有介绍价值,实在是因为,它具备刑侦烂剧的典型性,把它的问题分析清楚了,可以让很多烂剧在剧本阶段就避免走上烂剧之路。
我打算从悬浮的叙事,和错误的逻辑,两个角度聊一聊刑侦烂剧的通病问题。这两个角度,则基于《盲点》的剧情内容。这算是拿着这部烂剧当例子了。先说悬浮的叙事。《盲点》当中,一位科研人员,被卷入到了冰毒案件当中,继而,这位科研人员在自己的研究室当中死掉,原因则是起火和爆炸。
对于不懂行的悬疑刑侦编剧、导演而言,这个开局,算是制造了悬疑噱头了,又是车祸,又是冰毒,又是实验室,又是爆炸案的。但是,《盲点》的问题,恰好是很多没文化的编剧和导演的通病问题——他们只会写看似悬疑的故事,却无法让这个故事站在地面上。咱们的剧本创作专业院校当中,也往往只是教技巧,而忽略了技巧之外的很多东西。比如,如何让剧作站在地面上,像真实的事情。
又是这个,又是那个的,其实都是雕虫小技。真正呈现剧作水平的,是这部戏,如何让自己显得非常真实。在这个角度上,也有俩雕虫小技。第一个,时代真实。第二个,地域真实。《盲点》当中,对于时代,直接写上了2012年,这是非常失败的,三本院校毕业的编剧才会这么干。一部及格的戏,需要在具体的桥段内容当中,看出时代特征来。咱们好多没啥文化的编剧,就连这一点都不懂了。
另外,一部戏,要成立,要真实,还得在桥段当中让观众们看出具体的地域背景来。这部《盲点》,也看不出地域背景来。编剧这么做,等于把这部电视剧的所有故事架空了,它只是一个炫技的故事了,不是一部有时代、地域属性的作品了。这么搞,呈现到观众那边去,就是,这部戏,失真了。一部戏,一旦失真,它的悬疑感就没有了,就沦为闹剧了。观众会在第一集或者第二集的时候,大面积弃剧。
《盲点》应该咨询一下上线的平台,问一问这部电视剧在首集的弃剧率是多少。我的感觉是,它的首集弃剧率可能会高达90%以上。没有地域真实,没有时代真实,就是一个假大空的悬疑犯罪故事,是无法吸引观众持续追的。《盲点》的编剧、导演和制片人们,应该多学习一下它山之石。比如,近期的《沙尘暴》,便是犯罪刑侦剧当中把地域背景和时代背景做得比较到位的。
在悬浮的叙事之外,这部《盲点》还有刑侦烂剧的另一个毛病,那便是错误的逻辑,甚至于很多戏,为了炫技,根本就不讲逻辑。这样的例子,在《盲点》当中遍地都是。我举一个。比如说,女主角要带队抓捕一个在封闭室内空间的毒贩了。一群刑侦、缉毒人员啊,已经布控很久了,可谓是万无一失了。这个时候,女主下令,开启抓捕。刑侦人员一拥而入了。按理说,抓这货,手到擒来了吧。
但是,《盲点》当中,一群人,还是让毒贩跑出了封闭空间。编剧和导演安排这场戏,可能是想炫技,安排一些奔跑啊、飞车啊之类的吧。在室外的空间当中,一群刑侦,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毒贩子抓获了。这戏好看吗?抱歉,这戏炫技失败了,不好看。同时,它的叙事逻辑错误了。正常的抓捕,怎么可能出现这么费劲的状态呢?刑侦缉毒人员,是吃素的吗?
类似的错误逻辑的东西,在《盲点》当中还有很多。这类降智的内容,一旦出现在电视剧作品当中,观众们就会弃剧了——毕竟,大家是来看逻辑过关、智商过关的电视剧的,不尊重基础智商的电视剧,怎么可能好看呢。《盲点》这样的刑侦烂剧,是可以作为失败的典型案例,放在剧本专业当中进行改错案例分析的。这部戏的编剧、导演和制片人,建议:全员回炉深造。(文/马庆云)
来源:马庆云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