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丽颖有一个优点时,她每次打错字陷入争议时,她都会把内容重新编辑改正过来。今天也是风波发酵后立刻将“舆”改成了“與”,但是损失的口碑和再次稳固的“文盲”人设却是没办法重新编辑的。
4月11日一大早,赵丽颖为她主演的新电影《向阳·花》发了一条宣传文案。谁曾想,因为这条文案,再次让她陷入了文盲争议。
赵丽颖引用一句佛家用语“与群魔为法侣,视大地为蒲园”,并带上了“电影向阳花”的话题,这条文案电影海报上也有放,按说直接抄过来就行。
可惜,海报上是繁体字,赵丽颖打字时,把第一个“与”的繁体字“與”打成了舆论的“舆“。谁曾想,很快这个“舆“字不被网友们围剿了。
一时之间,关于赵丽颖没文化、人有中专学历的争议纷纷涌来,说她这辈子也难以摆脱“文盲”的标签。
说实话,网友们是拿着放大镜在找赵丽颖的错吗?天天挂网上看赵丽颖什么时候失误吗?有几个人能分辨出“與”与“舆“的区别呢?
赵丽颖有一个优点时,她每次打错字陷入争议时,她都会把内容重新编辑改正过来。今天也是风波发酵后立刻将“舆”改成了“與”,但是损失的口碑和再次稳固的“文盲”人设却是没办法重新编辑的。
这本是一次普通的文字校对失误,却迅速演变成对演员学历的狂欢式审判。当“赵丽颖没文化”的词条登上热搜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公众人物的一次小失误,更折射出社会对学历的畸形执念与文化优越感的集体宣泄。
甚至有人制作“赵丽颖错别字合辑”:在《与凤行》宣传期的时候,她曾多次出现发文有错别字的情况,比如把“灵界”打成“灵届”。写感动两个字,结果“感”字缺了一笔等等。
赵丽颖的“中专学历”屡屡成为攻击靶心,却鲜少有人追问:为何一个1987年出生的农村女孩会选择中专?
赵丽颖初中毕业时,中专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最优解。当时中专录取分数线高于重点高中,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这对经济困难的家庭而言意味着立即脱贫的希望。
赵丽颖从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空乘专业毕业后,做过服务员、销售员,最终通过选秀进入娱乐圈。这种草根逆袭本该成为励志范本,但在“人均985”的社交平台上,她的奋斗史却被简化为“学历低=没文化”的标签。
这场闹剧最可悲之处,在于它转移了真正重要的议题。电影《向阳·花》讲述女性挣脱命运枷锁的故事,本应引发对农村女性生存现状的关注,但舆论焦点却被强行扭曲为明星的错别字。
当我们在嘲笑一个“舆”字时,是否忘记了那些至今仍因贫困辍学的农村女孩?没有去关注她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人去在意一个农村女孩的进步与演技。
赵丽颖的错字事件,恰似一面照妖镜,映出这个时代的文化焦虑与身份恐慌。当我们对一个错别字群起攻之时,或许该反思:这种充满优越感的批判,是否在掩饰内心的某种不安?
在教育的真正意义被异化为学历竞赛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重建这样的共识:文化不是炫耀的徽章,而是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学历不该是攻击的武器,而是尊重不同人生选择的起点。
来源:奕莹说娱乐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