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一场本应属于政治和贸易层面的博弈,竟在悄然之间蔓延进了光影交错的娱乐圈。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发酵,“去好莱坞化”成为舆论新焦点,而中美之间的文化战火也悄然点燃。这一次,被推上舆论浪尖的,是那个曾被誉为“神仙姐姐”的刘亦菲。
谁能想到,一场本应属于政治和贸易层面的博弈,竟在悄然之间蔓延进了光影交错的娱乐圈。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发酵,“去好莱坞化”成为舆论新焦点,而中美之间的文化战火也悄然点燃。这一次,被推上舆论浪尖的,是那个曾被誉为“神仙姐姐”的刘亦菲。
事情的导火索不止一处。一方面,国家电影局明确提出将减少进口美国影片的数量,此举引发大众对于美国资本、好莱坞作品以及美籍艺人在中国市场影响力的重新审视。另一方面,刘亦菲因在涉台立场文中模糊转发,再次点燃舆情,网友将矛头直指她的美籍身份,讨论迅速从个体行为升级为国家立场、国民认同的集体焦虑。
在一份火爆全网的网友提案中,有人总结出“制裁美籍艺人四条”:减少他们在华营销资源、提高税率、禁止参与主流奖项评选,以及对其公开言论做出更高的政治立场要求。这四条意见的背后,是公众对于“吃着中国饭,还拿着外国护照”的强烈情绪反弹。
而这波情绪的第一波受害者,毫无疑问是刘亦菲。她的美国国籍其实早已不是秘密,但过去更多人对她“国际化”的形象抱有宽容乃至欣赏的态度。《花木兰》上映时虽也曾有过争议,但那更多是围绕剧情与文化表达的讨论。如今在民族认同感空前高涨的背景下,她的国籍身份被重新审视,且不再是光环,而是一颗随时引爆的雷。
这一次,她的表态方式更是火上浇油。在社交平台上那条模棱两可的转发被网友戏称为“转了跟没转一样”,既没明确表态支持中国立场,也未呼应大众情绪,被批“身为公众人物却回避责任”。一些网友指出,美国历来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如今中国民意主张更进一步明确“台湾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艺人再模糊立场就难免遭疑。
与此同时,刘亦菲的职业发展也面临重重阴影。她主演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原本被广泛看好,甚至被预测将冲击白玉兰视后大奖。然而随着国籍话题升温,她能否顺利参奖已成未知数。值得一提的是,粉丝此前在社交平台大肆宣传刘亦菲已“拿下白玉兰前哨奖”——即品质盛典奖,企图造势为她冲奖铺路。可惜事与愿违,不少网友戳穿所谓“前哨奖”根本不存在这一说法,更有声音嘲讽其粉丝“学奥斯卡搞营销”,为“美国人”铺路,不遗余力。
而在商业代言方面,刘亦菲的美籍身份也正逐渐显露副作用。近期她被任命为华为旗下新能源车品牌的代言人,这一合作本应是双赢局面,却因其国籍问题引发广泛反感,许多网友认为:“华为作为中国科技象征,不该邀请美籍艺人代言。”舆情对品牌方也带来不小压力,企业形象与市场声誉一度受到波及。
刘亦菲曾凭美籍身份顺利就读北京电影学院,也因出入境便利拿下不少国际项目和大牌代言,但如今这些曾是优势的“国际标签”,正在成为她前行路上的障碍。过去的红利正在反噬,而她的星光也在质疑声中被层层削弱。据传原定于2024年开拍的好莱坞大片《海中女王石阳》,由《指环王》班底与徐克团队联合制作,制作预算高达5亿人民币,但至今未有任何实质进展。有业内人士推测,该项目恐怕已被无限延期或直接搁浅,刘亦菲近期回归拍摄国产剧《咸雪》,或许正是佐证。
从“国际面孔”到“舆论靶子”,刘亦菲身上发生的剧变,绝非个例。她只是整个娱乐行业在身份问题上所承受冲击的缩影。在当前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情绪中,艺人身份不再只是个人隐私或背景资料,而是公众衡量其立场与责任的第一道审视门槛。
当然,选择任何一种身份,本身并不违法。但身为公众人物,在面对国家利益、民族立场时,其言行所代表的,早已超出私人范畴。刘亦菲是否会主动回应大众质疑,或在未来做出身份上的调整,值得关注。但更值得深思的是,随着全球局势紧张,中国娱乐圈的“去外籍化”趋势是否会全面加速?公众对于“国籍”与“立场”的关联理解,又会带来哪些新的判断标准?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你认为艺人国籍真的重要吗?在中国市场发展是否应以中国籍为前提?刘亦菲这波舆论争议,你站哪一边?
来源:天天美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