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二次公演组队的环节,叶童因为看重房琪的创作能力,和同样作为队长的李艺彤一起,为房琪亮起了灯。
“高情商”枷锁下的困惑:不敢直面冲突
在第二次公演组队的环节,叶童因为看重房琪的创作能力,和同样作为队长的李艺彤一起,为房琪亮起了灯。
而房琪的心仪队长,是李艺彤。
想必她没有料到,作为姐姐们心中的偶像和圈里的前辈,叶童会给自己留灯。
然而,这样的惊喜和肯定,却硬生生把房琪难住了。
她一手握着话筒,一手捂着嘴巴,一会儿站在原地苦笑,一会儿弯腰纠结,就是不知道如何拒绝叶童。
看到房琪如此为难,聪明的叶童想必也知道了房琪的选择。
她果断按下了灯,抛下一句“我不喜欢纠结的人,算了。”
这一灭灯,弹幕上满是对叶童的点赞。
“叶老师就是高级,霸气!”
对此,房琪总算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不用直接拒绝叶童老师了。
这时候,如果房琪走过去拥抱叶童,看着她的眼睛,真诚地说声谢谢,也是一场你情我愿的皆大欢喜。
可偏偏,房琪要后补一番这样的“拒绝感言”:
这句话,让主持人和在场的其他姐姐们诧异不已,弹幕上也是哗然一片。
是的,前半句没问题。
后半句,真的有点冒犯了。
“担心她的精力”,你是说叶童年纪大了,担不起队长的重任吗?
而叶童的反应是,她并没有像房琪那样讲客套,更没有去自证,而是甩过去一个“哦,是吗”的不可置信的表情。
可能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房琪为了打圆场,马上又对叶童补了一句: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真为房琪捏把汗。
什么叫“玩得开心”?
你的意思,叶童只是来玩的吗?
在你看来,几十位姐姐里面,就数叶童年纪最大,而且又有名气,蛇年还上了春晚,来这里不是参加节目,而是收割流量的?
房琪其实是一片好心,她雪上加霜的失言,只是为了安抚被自己拒绝的叶童,并且假想叶童会因此受到伤害。
只是没想到,结果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这一下,叶童终于忍不住了。
她拿起话筒,带着招牌式的微笑,郑重其事地告诉房琪:
叶童老师一句话,让人瞬间乳腺畅通。
是的,就该这么怼。
不难看出,叶童根本不像房琪那样内耗。
怎么想,就怎么说,不矫揉造作,让人感觉真实,接地气。
这样的叶童,既硬核,又通透。
而房琪明明是想“委婉拒绝”,却被贴上“低情商”和“虚伪”的标签。
细想之下,房琪的纠结,又何尝不是普通人的缩影?
她不敢直说“我想选别人”,而是用“为你好”的借口粉饰拒绝,生怕对方不开心。
她明明不想要,却不能直白地表达出来,而要拐弯抹角,硬找个其他的理由来搪塞;
她明明想拒绝,又担心自己会沦为别人眼里的“坏人”。
面对冲突,她不敢正视内心真实的声音,不能做到一致性表达。
这种“不敢得罪人”的拧巴,像极了生活中面对同事请求、朋友邀约时,明明想拒绝却硬扯理由的我们。
比起霸气回怼的叶童,那个不敢得罪人的房琪,才是我们大部分人最真实的样子。
害怕冲突的底层,是剥夺了别人“不开心”的权利
房琪的拒绝,看似体贴,实则暗藏着一种傲慢,甚至是侵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她心里,已经默认了叶童无法承受被拒绝的失落,于是擅自为对方的情绪去“兜底”。
可她没有想过,叶童会不会失落,又该如何疗愈这种失落,那都是叶童自己的事,跟她房琪毫无关系。
在心理学上,这叫课题分离。
也就是说,我的情绪,由我处理,你的情绪,归你管理。
每个人都只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无权干涉他人的感受。
叶童能否接受拒绝、如何消化情绪,是她自己的课题。
而房琪的课题,是坦率表达和明确做出选择。
现在房琪去为叶童的情绪“兜底”,先不说她口中那些脑短路的“怀疑你精力不足”,“希望你玩得开心”,
光是这个“兜底”行为,本身就是对叶童心理边界的一种侵犯。
这种侵犯,看似是房琪因为害怕冲突而做出的一种“补救”。
实际上,它的底层逻辑,就是剥夺了别人“不开心”并且为这种“不开心”去负责的权利。
作为公众人物的房琪如此,现实生活中,我们普通人,这样的越界行为,更是随处可见。
同事求你帮忙,你明明忙到焦头烂额,却谎称是“家里有事”;
朋友找你借钱,你怕伤感情,借口“手头紧”,而不敢说出真实的顾虑;
闺蜜问你新买的衣服好不好看,你怕对方伤心,只好违心说“很适合你”。
这些“善意的谎言”,本质上是事先预设了你的拒绝或者否认会伤害到对方,并且将对方的负面情绪揽到自己身上,剥夺了他们面对真实、自我成长的机会。
就像房琪,她以为用“精力不足”这个托词,能保全叶童的面子。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
叶童感受到的不是被照顾,而是被轻视。
这一切,都源于房琪不敢面对冲突。
房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明确做出选择,并且坦率表达选择的原因。
把社交沟通的重心,放在自我身上,说出自我感受,坚持自我选择。
并且,永远相信:
那些你自认为会受伤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立面对挫折的权利,也有消化情绪的能力。
害怕冲突的背后,是低估了别人,高估了自己
看了房琪和叶童这场引发热议的“大型社交修罗场”,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忍不住去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总在拒绝别人时心惊胆战,如履薄冰?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一个“不”字说出口,对方就会受伤?
为什么我们在面对冲突时,总是含含糊糊,不敢明确表态?
其实说到底,不是别人太脆弱,而是我们高估了自己。
用心理学深层次的动因来解释,这叫“全能自恋”。
我们总是误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能影响别人的心情,改变他人的决定,甚至摧毁一段关系。
我们随便跺一跺脚,世界就能地动山摇,就能掀起一场龙卷风。
却从来不曾想过,你是把自己想象得有多强大,别人才会因为你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而受伤?
殊不知,你在你的假想强大里一厢情愿,纠结内耗,而别人,压根儿没把你的一言一行放在心上。
这种把自己想得很强大,把别人想得很脆弱的全能自恋心理,源于婴儿时期“我一哭,世界就围着我转”的原始记忆。
成年后,我们仍在潜意识里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低估他人的承受力。
房琪的犹豫和为难,正是如此。
她预设叶童会因拒绝而失落,却未意识到,叶童的豁达,远超她的想象。
叶童事后针对于房琪事件,在社交动态上公开回应。
那一句“女性之间,应惺惺相惜”,显然早已看淡人际纠葛。
她的淡然与自洽,狠狠打脸了房琪的假想强大。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这样活得通透的“叶童”,真的很少。
面对冲突,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那个顾虑周全与左右为难,陷入自恋陷阱的“房琪”。
在婚姻里,伴侣明明只是需要一个人静静,我们却总觉得,如果我们不在他身边嘘寒问暖,他会很难过。
亲子关系里,孩子一遇到点挫折,我们就马上进入担忧模式,假想着如果没有我们的参与,孩子会过不了这个坎。
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别人根本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脆弱。
而我们,更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强大。
面对冲突,做叶童,还是做房琪?
叶童的“刚”,是一种稀缺的自我坚定。
而房琪的“柔”,却是普通人困于社交焦虑的常态。
没有谁是谁非,孰是孰对。
但面对冲突,我们还是应该像叶童那样,只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只关心自己的课题。
无需在模糊不清的边界里,打着“怕伤害别人”的名义,替别人的情绪去兜底。
拒绝时,干净利落,“很抱歉,我另有安排”;
表达时,直击核心,“我选她,因为她更适合我的规划”;
学会信任他人的生命力,允许对方短暂失落,也相信他们能自我修复。
做到了这些,我们终将会明白:
直面冲突,不是冷漠,而是对彼此最大的尊重。
就像叶童霸气灭灯时那句毫无负担的“我不喜欢纠结”,背后是对自我价值的笃定,也是对他人力量的信任。
成年人的世界,本就需要一点“敢得罪人”的勇气。
因为真正的温暖,从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坦诚相见。
真正的力量,从不是我担心你,而是我相信你。
来源:美美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