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初以“无声催泪弹”姿态闯入观众视野,影片聚焦聋人父亲与女儿的亲情羁绊,本以为能凭借张艺兴颠覆性的聋人角色塑造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为亲情类影片赛道增添加瓦,毕竟点映期间收割无数眼泪,豆瓣高频词中“共情”“破防”刷屏。然而事实如此残酷。
张艺兴《不说话的爱》现状存在一个很割裂的现象:
各个平台均7分以上的口碑,却在上映后9天后还未能破亿。
这样一部被观众盛赞为“无声胜有声”的佳作,却仍未能逃脱市场低迷的桎梏。
当初以“无声催泪弹”姿态闯入观众视野,影片聚焦聋人父亲与女儿的亲情羁绊,本以为能凭借张艺兴颠覆性的聋人角色塑造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为亲情类影片赛道增添加瓦,毕竟点映期间收割无数眼泪,豆瓣高频词中“共情”“破防”刷屏。然而事实如此残酷。
矛盾点在于:观众一边喊着“眼泪止不住”,一边捂紧钱包拒绝买单。
究其根本,电影用“哭声”绑架了市场,却未能用“故事”征服观众。
可以说,《不说话的爱》立意是与众不同的,聋哑人赛道的影片很少。
该片将镜头对准聋人群体,讲述聋人父亲小马为争夺女儿木木的抚养权,深陷骗保泥潭的故事。影片通过细腻的细节刻画,揭示了聋人群体在社会中的生存困境:
程序正义的冰冷:法庭上,手语需通过翻译成为“外语”,聋人父亲在司法体系中的无力感直击人心;
就业歧视的残酷:小马因身体缺陷屡遭投诉,最终被犯罪团伙利用,映射聋人求职的艰难与易受剥削的现实;
情感表达的纯粹:木木与父亲用手语和眼神传递爱意,无声的互动反而凸显了情感的重量。正如台词所言:“他们安静的表达爱,很容易被热闹的世界忽略。”
导演沙漠用三年时间调研聋人群体,近30位聋人演员的加入更让影片充满真实质感。电影未刻意煽情,而是以克制的叙事展现困境中的希望,被观众评为“一部缓缓道来的良心之作”。
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影片试图用“弱势群体+亲情”双重泪点轰炸市场:聋人父亲为女犯罪、法庭反转、父女无声对视……每一个场景都精准踩中观众泪腺。但剥开煽情外壳,故事主线空洞得令人咋舌——犯罪动机简化为“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反派团伙降智如工具人,法庭翻盘全靠女儿哭诉。导演用BGM和特写镜头强行堆砌情绪,却忽视了社会议题的深度挖掘:聋人就业困境、司法系统对残障者的忽视,最终沦为背景板。
张艺兴在影片中的演技更显成熟,却奈何不了人物层次上的单薄。
此次饰演聋人父亲小马,被观众称为“职业生涯最佳表演”,特别是影片中仅靠眼神、肢体和手语传递角色层次,法庭戏中佝偻的背、闪躲的眼神,就将父亲的隐忍与绝望刻画得淋漓尽致。所以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他用这部电影证明,偶像演员也能成为真正的演员。”
但是,人物剧情之上,除了为女拼命,再无其他维度;女儿木木则被塑造成“懂事模板”,被欺负不反抗、遇危险不报警,全程用眼神化解危机。反派犯罪团伙的骗保计划漏洞百出,甚至能次次得手,让观众从代入感瞬间跌入荒诞感。
以至于,演技的突破却因剧情未能实现票房的号召力。尽管影片预售一度破千万领跑清明档,却至今发展远低于预期。
市场寒冬:没有一部影片能逃出魔爪
2025年清明档总票房3.78亿,同比暴跌55%,成为近十年第三差表现,甚至于春节上映《哪吒》还能在这个档期里分得一杯羹,从这就可以看出,观众的选择已经从“量”转换为“质”了。《不说话的爱》因“自我感动”被反噬,同期《向阳·花》也未能逃脱魔抓,反而是全家欢的动画片突出重围。在此背景下,足以看出当前电影市场的多重困境:
缺乏内容创新与类型多元:多部影片过度依赖IP改编与流量明星,缺乏原创剧本与垂直领域深耕(如残障群体、女性议题);
宣发与观众情感不能产生共鸣:现实题材需借力社会话题营销,不能单单靠“好哭”就能吸引观众,将“小众共鸣”升级为“大众共情”反而能更进一步;
档期选择与受众不匹配:档期虽然有观众进入市场,但更应该题材和档期立意匹配,沉重议题电影并不适合欢快的放假时间,选择更契合的文艺片档或长线放映策略。
《不说话的爱》的票房失利,是市场给电影人的一记警钟:一部好电影的价值,不仅在于票房数字,更在于能否唤醒社会的共情与思考
当“好哭”成为流量密码,观众会更加警惕:真正的共情从不是强塞眼泪,而是让观众在故事中看见自己。 张艺兴的演技突破值得喝彩,但一部优秀的电影,应该让观众在走出影院时,不仅眼眶湿润,更愿为片中的世界鼓掌。
来源: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