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偶像床底的粉丝…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11 12:34 2

摘要:#31人因饭圈行为被首都机场公安处罚#的热搜下,有人拍手大力支持,也有人表示“我只是想追星,凭什么?” 近日,北京首都机场针对部分粉丝在登机口聚集追拍,隔离区追逐逗留拍照等扰序行为开启了严格管理。

#31人因饭圈行为被首都机场公安处罚#的热搜下,有人拍手大力支持,也有人表示“我只是想追星,凭什么?” 近日,北京首都机场针对部分粉丝在登机口聚集追拍,隔离区追逐逗留拍照等扰序行为开启了严格管理。

窃取信息在机场围堵、侵犯隐私与喜爱的边界,通过跟踪、偷拍、盗用个人信息一系列极端方式入侵明星生活的群体,被称为“私生饭”,这个源于韩语 사생팬 的词汇。

私生图谱

传统的线下尾随是大家眼中私生最常有的行为。

SM公司楼下,有私生用望远镜24小时监视艺人宿舍,通过观察窗帘拉动的时间推测该位置成员的作息;远距离观察早不能满足他们,金在中讲述私生趁他睡觉期间潜入宿舍亲了他,刘德华曾经发现自己床下藏着极端粉丝; 不止一位艺人在微博发文被围堵在自家楼下,在车上发现无数定位器。而时代峰峻由于养成系艺人出入公司有规律可循,更是造成了公司周围失控的私生现象,即使还是几岁在练习中的孩子进入公司也要学会撒腿就跑来躲避疯狂的追拍。

而除了当面的骚扰,信息时代下的私生行为更是利用了科技的漏洞。

明星的身份证手机号等信息被“开盒”泄露,更是被明码标价,不红的几元就可以打包买到,顶流明星则几百到上千元不等的被兜售。章昊、王星越在与粉丝直播中手机不断被私生打入电话,赵露思也公开过黑粉直接发给她本人的恶意短信。航班信息同样,查询到飞行信息,抢占艺人身边座位体验“和哥哥一起飞行”,或是蹲守机场“千里来相会”,也就造成了开头那一幕,首都pek屡屡被失控私生干扰的混乱场景。

从面对面的骚扰到网络信息的入侵,扭曲的喜爱还造成的另一种私生形态的出现——幻想自己是爱豆的伴侣,“梦女”群体的异化。通过伪造聊天记录、合成亲密照、窃取联络方式骚扰甚至线下营造同样IP同样角度的照片来构建幻想关系,甚至编造“明星隐婚生子”的谣言倒逼偶像回应。妄想作为武器,怎么不算一场精神围猎。

私生与利益链

“我只是想离他近一点,这有错吗?”知乎匿名帖中有这样一条,来自一名“粉丝”的万字自述,她把自己的跟踪行为美化为用生命在追随,艺人的回避和报警却被她崩溃的视为冷漠、没有良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部分私生将偶像视为情感代偿对象,通过突破边界获得特殊联结的幻觉,而另一群人则清醒地将痴迷转化为生意。

当我们在东阳横店,这个明星最密集的地点,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私生生态背后的两类人群。

小陈是我们在横店著名的出妆酒店外遇到的一位女孩,她喜欢的一位演员在这里化妆。“父母做生意管不上我,所以我休学了,来这里可以看我喜欢的明星,比一个人在家有趣多了。”小陈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透过一些渠道能买到第二天剧组的通告单,艺人几点出妆,不同时间拍摄哪些戏份他们都能最快掌握。而艺人是哪个房车、住什么酒店或是住宅门牌号更是了如指掌。“我只是看看拍拍图,发在自己账号上分享,但是不利用他赚钱,可能因为现在非常喜欢他吧,每天看到他上下班就很高兴。”

小陈给我们介绍了她的一位横店搭子 豆子,“他在这里做代拍,赚的不比坐在办公室少,日均两千元,拍到顶流独家的图频可以卖到两万元。” 在这个小小的横店,私生视频是这里的社交货币,豆子分享他的生意经:跟踪演员下班去吃饭,透过包间开关的门缝拍摄到一段独家吃饭视频,也能赚到几百元,再把这个实时的地点也卖出去,又是一笔收入。如此相关的“私生产业链”已经发展的令人瞠目,黄牛团伙靠倒卖明星身份证号年入百万,产业链上下游甚至衍生出“刷关师”即购买机票进入机场禁区后还可以退票、监听设备改装、代查外卖信息等等畸形职业。

危害重重

直观的影响了当事人的工作和精神,任嘉伦工作室曾发布,因为航班信息被篡改,当日行程取消;一位艺人经纪人分享,为了斗智斗勇私生,他们不得不购买多趟飞机行程,试图混淆私生的追堵。而她带过的艺人中,曾遇到私生在他们酒店退房后潜入艺人房间偷走了留在垃圾桶里的垃圾,并且发在网上炫耀,“舆情监控的同事把这个截图发给我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世界真是颠了!”

另一位艺人经纪则诉苦:“有时候被骂带保镖是耍大牌也很冤枉,不会有人希望一出门就总被尾随,一下车就被挤的和团队分离,有过分的私生还会趁乱摸我们哥的屁股!也不会有人希望在自己家半夜被敲门,透过猫眼看到的是一群陌生人吧,我已经为此带艺人看过几次心理疏导了。”

而当私生变成群体,也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王嘉尔的车辆因为被跟车导致追尾后,私生却围住车祸现场拍照......首都机场T3航站楼每年因粉丝围堵导致航班延误不下十次;在蜂拥的跟拍拥挤中摔倒踩踏的情况透过网络视频也已夸张到寻常可见;而某私生群流传的追车教程已经间接引发多起交通事故。

在法律层面,私生行为早已踩踏红线。《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违法获取公民信息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浙江警方曾摧毁一个贩卖500余明星隐私信息的犯罪团伙。但现实困境在于:大量未成年人参与其中,涉明星隐私案件中,被告超六成不满20岁,事后他们却将“坐警车、被xx报警了”这样的经历当做是朋友圈的炫耀法宝。

更深的危机在于价值扭曲,低龄化严重,传播却极为迅速广泛,他们将素人身份作为绑架名人的保护伞,将所谓喜欢当场违规违法的理由。

回归喜爱的距离

一篇名为《认同的幻觉与隐匿的压抑》的论文分析了粉丝文化中“偶像物恋”的关系,许多追星人看后直呼被点名。其中描述粉丝是“生产的消费者,写作的阅读者,参与的观看者",是很神奇的角色。而追星的喜爱是一种“获取身份认同感,催生出共同奋斗的精神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借仰望的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真正的粉丝与私生之间,隔着一道尊严的门,逾矩的边界感,只满足自己的扭曲需求,过度的占有控制欲......撕碎的是虚假的粉丝面具。

当下的公众人物产业迫切的需要建立规范。当艺人默许私生在非公开场所送礼,工作室内部私下贩卖见面会名额,一己私利下是在纵容和模糊职业边界感。艺人本质是一份工作,非公开行程与普通人无异。职业尊严与粉丝高自尊的维系是来自于双方对“营业时间”的遵守。

而法律则应该为失控的狂热做出管束。通过侵犯隐私得到其他粉丝看不到的“偶像B面人生”不应该成为炫耀的资本,私生产业链也不应只面临被口头教育的低成本,也许只有违法成本高于获利的时候黑色产业才会被有力震慑。

回归粉丝与偶像的距离,“体面”能带来更好的体验感。

来源:时尚先生杂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