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易脆:这场贸易战,中国电影市场不能想着独善其身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12:06 1

摘要:4月10日,国家电影总局发言人对媒体记者表示,“美国政府对中国滥施关税的错误行径必然会令国内观众对美国影片的好感度进一步下降,我们将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

特朗普不断追加关税,中美贸易战的战场还在扩大。

4月10日,国家电影总局发言人对媒体记者表示,“美国政府对中国滥施关税的错误行径必然会令国内观众对美国影片的好感度进一步下降,我们将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

这是否意味着,作为美国向中国输出远大于中国出口美国的特殊商品——电影,将加入中国抵制美国关税霸凌的工具箱?电影作为文化商品,政策的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连锁反应,业内人士如何看待?面对近年来进步显著但同时也面临票房和院线萎缩风险的中国电影市场,究竟是焦虑和挑战,还是机遇和新的转型动力呢?

观察者网针对以上问题对话了电影公司项目经理、影评人连城易脆。

【对话/ 新潮观鱼】

观察者网:国家电影局发言人在4月10日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受美国政府对中国滥施关税的影响,“将遵循市场规律,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作为电影发行一线的业内人士和影评人,您如何看待这个消息?

连城易脆:其实在4月10日之前,舆论场就有专家分析可能会考虑减少甚至禁止进口美国电影的风声放出。作为从业者,我第一感觉是,总归不希望中美的关税战波及电影领域,一方面是因为电影行业本身处在非常不景气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觉得电影行业的体量在整个中美经贸中比例太小了,似乎没有必要去碰它,更何况好莱坞还是特朗普反对者的大本营;

但转念一想,当下肯定是中美围绕贸易的对抗有一种“你死我活”的状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任何领域祈望不被影响的心态或是焦虑其实都是没有意义的,个体行业必然是要服从于国家整体的意志。如果整个国家输了这场贸易战,电影市场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观察者网:电影领域的特殊性在于,作为强势的文化产品,中美在电影领域是纯逆差。目前在引进电影领域,美国在中国的市场的盈利大约每年有多少?

连城易脆:首先,在实物贸易领域,中国对美国是大量的顺差,而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对美国一直是逆差,作为国家反制美国的一张牌是必然会出的,就看什么时候打了。电影行业,虽然我们相对美国是逆差,美国是在挣中国电影市场的钱,但其实总体跟其他领域比是不多的。

近年来,特别是疫情之后,包括好莱坞电影在内的所有进口电影,在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的占比都比较低,也就两成左右。虽然好莱坞在其中占大头,但如果整体也就两成左右的话,好莱坞也多不到哪里去。

《阿凡达2》在中国院线上映时的海报宣传

拿这两年的好莱坞电影举例,来自美国的进口电影总数在40部左右,其中一大半属于美国人可以分到票房的分账大片,一小部分是属于批片,也就是中方一次性买断的。

2024年,内地共引进分账片32部(另有10部复映片),其中30部来自美国。总票房58.62亿,占全年票房13.79%。2024年内地共引进批片60部(除港台外44部,其中7部来自美国),总票房40.78亿(除港台外31.13亿)占全年票房9.6%(除港台外7.3%)。所以2024年全年进入中国院线市场的美国电影共39部,总票房62.15亿元,占全年票房的14.62%。

以400亿全年票房计算,美国引进片总票房大概最多可以到80亿到100亿的体量范围。按照协议,美国电影的分账比例大约是25%,也就是说,美方最多可以拿到25亿人民币,今年大概率拿不到这个数,去年其实也不是特别多。实际上,如果仅以票房来衡量,这两年票房分账的数据大概徘徊在20-30亿人民币。

国家电影局这次的表态还是留有空间的,用的是“适度减少”,而且会根据市场来选择,比如说像《碟中谍8》《疯狂动物城2》《阿凡达3》这些市场期待比较高的影片最终能不能引进,其实还很难说,要看形势的变化。

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次国家电影局的表态,首先更多的是配合整个中美贸易战的大局,象征性比较强。第二,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电影虽然市场小,但是它的影响力大,涉及意识形态和国家软实力,表明的是中国的一种态度。

图源:猫眼研究院《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

图源:灯塔专业版《盘点丨2024好莱坞影片内地市场观察》

观察者网:那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中国观众看到美国电影的机会变少了呢?

连城易脆:我认为其实未必。特朗普最新的表态,是只对中国征收125%的关税,而其他国家暂缓90天。现在有种很流行的说法,这种模式下“全世界都会变成中国的阳澄湖”。其实,电影领域也可以搞转口贸易,我们完全可以把其他国家变成“好莱坞的阳澄湖”,因为很多电影,比方说《哈利·波特》,我们可以以英国的名义进口,《阿凡达》也可以以新西兰的名义进口。

虽然电影领域我们是逆差,即使转口引进,也还是让美国人在挣钱,但在这一块我们完全可以用更高的姿态跟好莱坞五大公司谈判——你们想不想挣中国的钱?那就要看你态度了。如果想要和中国合作,维护住中国市场,你要不要表达一下对特朗普政策更强烈的不满?

观察者网:实际上,政策的调整不意味着电影产业的“内循环”,我们注意到,国家电影局在表态中提到,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我们将会“引进世界更多国家的优秀影片,满足市场需求”。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你认为电影从业者还有哪些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连城易脆: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提到,“中国是全世界最包容的观众群体之一”,这几年像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在中国大陆取得了几千万、上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表现还是相当亮眼的。这些电影的市场还在培育过程的起步阶段,虽然还没有达到好莱坞大片十几亿几十亿票房的体量,但至少是有培养空间的。

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用细腻的镜头讲述华人多子女家庭重男轻女、隔代亲情和养老问题,让中国观众深深共情

类似这样的非好莱坞电影、非英语电影,也是可以在中国大陆市场取得还不错的票房成绩的,虽然短时间内肯定不能填补好莱坞电影留下的空白,但是我觉得电影它也只是一个普通的领域,中国的其他领域,比如新能源汽车,不都是这么筚路蓝缕走过来、最终实现超越的吗?电影凭什么要例外?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

首先,国内负责采购的片商,包括国家负责引进的中影、华夏,做数据服务的猫眼和灯塔,都应该联合起来,一起去全世界不同的电影市场“淘金”,包括欧洲、东南亚,南美洲等等。

其次,利用好平台优势,比方说最近马上就要开始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夏天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些电影节本身是带有很多市场板块的,就是为了能够促进更多的版权采买和销售。还有类似戛纳电影节,中国肯定会有很多片商去戛纳,可以多看一看非好莱坞电影、非英语电影当中有没有适合中国电影市场的。我们自己的视野应该要扩大一些,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固有观念,不能认为只有好莱坞电影才能卖,其他电影都卖不动,这种想法首先要摒弃掉。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上,主竞赛单元评委集体亮相

第三,我们也应该主动去研究和思考,好莱坞电影为什么能够做得这么强这么大。除了文化强势,宣传做得好也是重要的因素。其实如果我们也能够拿出这种魄力和资金投入,至少在创意策划上,我们能够重视那些非英语电影,在国内宣传的时候,如果能够投入更多的创意和想法,把他们包装得特别具有卖相,就会有很好的市场潜力。

比如《名侦探柯南》的剧场版在国内每一部票房都不低,是这个IP长期积累导致的。《姥姥的外孙》能够取得好成绩,宣发上的亮点功不可没——契合了两国文化上共通的某一些情绪。而很多来自非英语国家、非好莱坞的片子,虽然引进了,但感觉没有任何的声量,躺平式宣传和策划,自然很难有什么好的效果。

观察者网:总之,我们自己的观念要先转变过来,还是有很多主观能动性上的东西可以去做的。

易脆连城:没错。

观察者网:国家电影局在表态中提到了一个“遵循市场规律、尊重观众的选择”,确实,近年来好莱坞大片整体质量的下降,以及在中国市场行情逐渐走低是一个客观事实。今年的《美国队长4》《白雪公主》等影片,即使在漫威、迪士尼的资深影迷中也是一边倒的差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趋势?

连城易脆:我觉得这很正常。一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可能是全世界少数能和美国抗衡的国家,再加上近几年虽然烂片依然很多,但实事求是地讲,国产电影无论从质量、丰富性、还是类型的成熟上,相对往年都有比较大的提升,也越来越能够相对满足国内观众的需求了。

这样的情况下,观众在无形中对于电影欣赏的阈值提高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好莱坞电影有一个明显的去魅,或者说审美疲劳了,以前好莱坞独步天下的特效放在今天,对中国观众的刺激已经非常有限了。再配合内容剧情上的各种老套、IP缺乏创新和所谓的多元化,反而不适配国内大多数观众的口味。

2025上半年的引进片《白雪公主》在中国市场引发史无前例的差评

再加上疫情期间,中国连续几年没有进口好莱坞电影,疫情结束后,好莱坞电影重新进来,在中国市场上想要获得好的票房,就需要额外投入很多的宣发。但现在的好莱坞电影其实愿意投入的宣发成本也相对有限,和疫情前相比是明显下降的,好像没有了以前的冲劲儿,感觉自己在中国市场钱没那么好赚了,那索性就减少投入,那就更挣不动了,于是就进入到一种下降螺旋的状态。

观察者网:当美国电影的比例减少了,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是机遇,还是更大的挑战?在目前焦虑和不安的市场氛围中,中国电影能接住吗?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变化做出哪些积极的探索?

连城易脆:很明显,全球现在处于一个改弦更张的“易帜”状态,中国电影自己也必须抓住这样的机遇。

一方面特朗普要逆全球化,但中国电影自己要主动全球化。《哪吒2》的成功对我们有很大的意义,它成为了华语电影向海外市场输出的重要契机,十几年来,全民从来没有如此关心海外票房的增长情况。接下来,我觉得所有的头部华语电影都应该提前布局海外市场。

这次《哪吒2》不就是因为缺乏英语配音版本,缺乏日语字幕等等原因,被观众批评了吗?以后比如说《流浪地球3》,是不是应该提前布局海外市场?不要等到放映之后再布局。

《哪吒2》登陆美国电影市场,虽然排片和票房都无法和同期的美国电影相比,但引燃了中方对国际市场的期待

第二,中美贸易脱钩之后,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刺激内需市场,政府的消费补贴是否可以再带一下电影市场?或者说有一部分的政策可以是围绕电影展开的,因为电影它其实可以带动其他消费,比如餐饮,娱乐。

第三,中国电影应该学习中国汽车产业的换道超车——从油车到电车的变化关键,是技术上另辟蹊径并率先取得突破。

美国人发明了有声电影,发明了彩色电影,北美率先开启了IMAX电影,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办法在类似VR电影等领域找到突破点?去年官方有VR电影的备案,意味着已经进入到了院线电影市场的筹备阶段了。再比如更科幻一点的脑机接口——应该找到这些技术突破点,因为每一次电影的变革其实都是电影的形态在改变。如果中国能够发明一个新的电影形态,那势必重新占据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

观察者网:也就可以摆脱现在的焦虑和内卷,迎来一个全新的未来。

连城易脆:是的。

来源:观察者网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