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电视剧《我的后半生》正在热播,引发观众对中老年人情感世界的广泛讨论。该剧改编自著名作家王蒙创作的中篇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在影视剧热播之际,《奇葩奇葩处处哀》的全新修订版本同步推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孙珺
近日,电视剧《我的后半生》正在热播,引发观众对中老年人情感世界的广泛讨论。该剧改编自著名作家王蒙创作的中篇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在影视剧热播之际,《奇葩奇葩处处哀》的全新修订版本同步推出。
中老年情感命题的文学解构
《奇葩奇葩处处哀》以退休教授沈卓然的人生际遇为主线,讲述其在妻子离世后与四位性格迥异的女性——务实精明的连亦怜、博学孤傲的聂娟娟、直爽豪迈的吕媛、先锋洒脱的乐水珊相遇的故事。王蒙以举重若轻的笔法,将中老年群体的孤独、渴望与尊严娓娓道来。小说始终传递着一个信念:年龄从不是人生的减速键,对生活的热爱才是永恒的进行曲。
《奇葩奇葩处处哀》以男性相亲视角展开,而王蒙对女性角色的塑造跳脱了传统文学中“被观看”的窠臼。沈卓然遇到的四位女性,各自携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与生存智慧:连亦怜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直面生活困局,聂娟娟以荒诞的学术呓语对抗命运荒诞,吕媛用近乎粗粝的生命力撕破暮年患病的阴霾,乐水珊则以狡黠与野心,在代际碰撞中叩问传统婚恋观的边界。王蒙在小说自序《奇葩赋》写道:“奇葩奇葩,四处美妙鲜花;奇葩奇葩,许多酸甜苦辣。”这些女性在婚恋场域中的姿态,实则是她们在夹缝中争取生存空间、捍卫主体性的独特策略。王蒙以平等的笔触,将她们的选择置于复杂的社会语境中审视,既不美化亦不贬损。
《奇葩奇葩处处哀》这部诞生于2015年的作品,既是一面照见中老年情感困境的明镜,亦是一把开启代际理解之门的钥匙。
文学与影视互动转化,助推文旅产业
4月2日,《2024年文学改编影视蓝皮书》(下称“蓝皮书”)发布。蓝皮书显示,2024年度在热度和口碑上均取得佳绩的剧集中,文学改编作品占比高达54%,其中TOP10剧集中有8部源自文学改编。这一数据凸显了文学改编作品在影视市场中的强大竞争力,也反映了观众对具有深厚文学底蕴、丰富故事情节和鲜明人物形象的影视作品的强烈需求。
2024年,《繁花》《我的阿勒泰》《城中之城》《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等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佳作相继涌现。
2025年,优秀文学作品的影视化继续呈现繁荣态势:《北上》《我的后半生》热播、《长安的荔枝》定档、《主角》开机……各大影视剧制播平台陆续官宣了一批严肃文学改编剧,《黄卡》《千里江山图》《燕食记》《风禾尽起张居正》等作品备受关注。在影视化的有效加持下,文学原著阅读量和销量也屡创新高。
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相辅相成,但也不意味着所有的改编都能成功。把握原著内核精神,在细节上保持匠心,在情绪上让受众共鸣,才是文学作品影视化成功的秘诀。花城出版社相关人士认为,坚持以文学为锚点,向更深层次的IP运营和类型多样化发展,才能在“文学+影视”融合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得新成果。例如,从《我的阿勒泰》这一散文影视化爆款产品到此次推出的《奇葩奇葩处处哀》,都是在文学与影视的双向迁徙中捕捉到时代情绪的共振频率。
当下,文学与影视的互动转化对文旅产业也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蓝皮书显示:2024年,《繁花》的播出激活了上海黄河路的文旅消费;《我的阿勒泰》带动了哈萨克草原旅游收入同比增长93.19%;《春色寄情人》让泉州文化遗产曝光量提升了153%。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