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总以为,只要活得久一点,就能多一点时间去追梦,去证明自己“存在过”的痕迹。
我们总以为,只要活得久一点,就能多一点时间去追梦,去证明自己“存在过”的痕迹。
于是,我们拼命吃得健康、活得规律、定期体检,尽个人最大努力地去“延续生命”。
但现实并不止于此,因为人生本就是一条“单行道”,没人能在时间面前逆行,毕竟生命从不等人。
记得在大学时段,哲学老师讲过一句话:
如果要说生命,我认为好比一列火车,车厢里的人一站站下,有的悄无声息,有的痛哭流涕。
但有个现象十分有趣,有些人虽然下了车,却仿佛还坐在我们对面,笑着和我们“继续说话”。
因为这一部分乘客,留下的不是躯壳,而是思想和精神,还有被唤醒的无数颗心!
的确,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比如袁隆平爷爷、比如梅艳芳老师、比如即将提到的张培祥。
她不是明星,不是科学家,只是一个普通卖米人家女儿,但凭借一支笔收获了无数认可与赞誉。
谁也没想到,就在自己24岁生命最盛时,老天爷却给她按下了“暂停键”。
临终前,张培祥留下一个遗愿,至今仍在感动无数人,也同样永远地活在人们心中!
北大才女
1979年,张培祥出生于湖南醴陵,父亲体弱多病,母亲因小儿麻痹右手瘫痪,全家靠卖米为生。
这里各位足以感知家庭条件,但并不影响二者教育方式,因为深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作为家中的“希望寄托”,张培祥从小就很努力,读书之年一直名列前茅,受到各科老师极大认可。
奈何命运造化弄人,尤其是对于践行者,时不时就增添“砝码”。
在张培祥10岁时,母亲因癫痫病突然发作,父亲找到了女儿进行商量。
“你要不别念了吧,家里的情况你也知道”,张培祥毅然辍学回家,每天劳苦耕作减轻父母负担。
姑姑在知悉后,第一时间赶到家中,对张培祥爸爸进行批评,并表示:
“培祥是个读书的好苗子,你不为自己没关系,咱最起码得为孩子,难道就让他干一辈子农活?”
就这样,张培祥才回到学校,随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最好的中学——醴陵一中。
高手如云的环境下,张培祥依旧名列前茅,但在高中生涯第二年,命运再次开了个天大玩笑。
父亲由于做手术,家中失去经济来源,张培祥二话没说辍学,收拾好行李外出务工。
这一次,中学校长亲自登门,他的名字叫罗定中,给孩子父母做了很长时间“工作”。
但考虑现实经济情况,自己内心也颇为理解,随后校长将电话打给了学生本人。
“培祥,你回来读书,其他的我帮你解决”,就这样,张培祥才有了“第二次上学机会”。
她没有辜负旁人期望,在不久后的人生大考中,以“市文科状元”身份被北京大学录取!
“女版韩寒”
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但对于张培祥来讲,北大是人生新阶段。
在这里,张培祥疯狂汲取知识养分,为了不给家中增添负担,从大一开始就坚持“勤工俭学”。
经济上不富裕,但精神上总得富足,张培祥经常在图书馆阅读,所有才华都于静默中积蓄。
2003年,张培祥以童年卖米经历为蓝本,写下短篇小说《卖米》,一经发布便引起文学界热议。
据悉,这篇作品以质朴文字描绘贫困家庭挣扎,一举斩获了北京大学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
除此之外,《卖米》还被《当代》杂志刊登,被誉为“可入选语文教材”的佳作!
从此,江湖有了“女版韩寒”称号,那是她的人生巅峰,但也是自己的转折点。
在《卖米》发布的数个月后,张培祥突然感到身体不适,经院方诊断被确诊为白血病。
这三个字对张培祥来讲,无异于“天塌了”,但自己反而极为乐观,哪怕生命即将走向终点。
化疗期间,张培祥依旧坚持创作,续写未完成的《大话红楼》,因为她不想辜负大家的期待。
前后持续了百天左右,她最终还是闭上了双眼,不过在临终之前,张培祥说了一个遗愿:
“把遗体分成两半,一半留在北京,陪伴老师和同学,另一半送回老家,陪伴自己的父母和弟弟”。
话罢,无数人为之泪目,她在用特别的方式,将自己人生一分为二。
但这两个对象很特别,一半给了知识与梦想,一半给了亲情与乡土……
在离开那一天,北大为她在八宝山菊厅,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主持人撒贝宁还前来致悼词。
箴视之眼
或许有人会疑惑,一个24岁的年轻人,为何值得这样被缅怀?
答案是什么?我认为藏在张培祥一生里,哪怕命运一次次关门时,她从来都没有过任何怨恨。
因为她懂得感恩,懂得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为她才华横溢,用一支笔爆红却不张扬。
24年又如何,24岁又怎样?张培祥照样点燃了无数人的梦想!
毕竟有些人活着,是为了自己,有些人哪怕走了,也在照亮他人。
她叫张培祥,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儿,一个写出《卖米》的女孩,一个拥有强大内核的北大才女。
她走了,但她从未离开,只因所有人都记得她的名字,只因她叫张培祥……
点个赞吧,与更多人共勉!
来源: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