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无双》:从东方审美到东方精神的仙侠叙事进阶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10 17:41 2

摘要:“我们以孱弱之身,驾驭移山倒海之力”。在仙侠剧热衷打造华丽视觉盛宴,编织缠绵悱恻情感纠葛的档口,《念无双》以人力“匠技”作为搭建世界观的核心,开创仙侠剧“以人为本”的神祇形象塑造先河,在观众中引发广泛精神共振。这种精神认同区别于流行文化催动下的时代情绪和情感连

央广网北京4月10日消息 “我们以孱弱之身,驾驭移山倒海之力”。在仙侠剧热衷打造华丽视觉盛宴,编织缠绵悱恻情感纠葛的档口,《念无双》以人力“匠技”作为搭建世界观的核心,开创仙侠剧“以人为本”的神祇形象塑造先河,在观众中引发广泛精神共振。这种精神认同区别于流行文化催动下的时代情绪和情感连接,而是向更深厚的东方传统人文哲学精粹扎根,“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的工匠精神,“众生平等”“人定胜天”的东方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在对现实的深刻思忖中,《念无双》让仙侠剧重新回归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传递出与时俱进的现实关切,实现了仙侠剧叙事的扎实进阶。

以人之常情赋予神祇温度:立体叙事的巧妙构建

《念无双》构建了神、仙、人、魔共存的想象世界。无双(姬谭音)、源仲、知黛、棠华、千麟、韩女、谢游等代表各自所属的部族,以神界遗落的“神之左手”为纽带,织就一幅关乎个人责任使命、天下苍生万物的奇幻斑斓长卷。

在《念无双》的故事里,“咀嚼一己小小的悲欢,并视之为大世界”的狭隘情感被剔除,转而以“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代之。在此架构下,爱情便不再是《念无双》唯一的叙事线索。剧中虽有无双与源仲、知黛与棠华等多对恋人形象,但剧集并未将大量篇幅用于描绘主人公们跨越族群禁忌、舍身赴爱的过程。相反,它将更多的表现空间留给了人物对心中“道”的追寻。在这一过程中,人物或艰难成功,或误入歧途,与凡人无两,同样经历失去和得到。而角色之所以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可信可感,其中诀窍便在于为神格注入人性。无双神女作为下凡的神祇,源仲作为受到禁锢的寂司,从角色设定之初,便削弱了神仙所拥有的异能“金手指”,将他们置于普通人的阵营。这种变化,使角色在面对重重磨难时,能够让观众窥见他们内心的个人愤懑,以及对黎民疾苦的深切关怀。随着剧情的推进,“救楼舟”这样的关键情节中,男女主人公“传说之所道,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勇为凡人所不及”的一面得以爆发。在善恶对垒、公理私欲的激烈碰撞下,“救苍生”这一抽象概念,因全船老少的鲜活形象而变得具象化。

除此之外,剧中对神仙日常生活的描绘,如煮粥洗菜、洒扫庭除,以及“睡好觉是好运的开始”,姬谭音一夜间造出满室桌椅板凳等俏皮又生活化的情节处理,为角色赋予了浓厚的烟火气息。在群像刻画方面,《念无双》同样表现出色,尤其是不同部族的立场选择和内部龃龉更为深刻:有狐族打败战鬼族却欺压人族,人族以匠技自立,族内却对是否用尊严和安全换取能源产生分歧……剧中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将“众生平等”的理念从人类群体延伸至剧中所勾勒的整个世界。这种对群像角色多面性与复杂性的塑造,体现了创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传统仙侠叙事模式的勇毅突破。

以东方精神开掘奇幻深度:仙侠叙事的创新探索

《念无双》剧如其名,无双作为“匠造之神”,凭借“匠技”飞升,这种不以神力为所长,而是以人为本的神的形象,在以往的仙侠剧中鲜少出现。“匠造”这一设计,巧妙地展现了由荀子提出的“人定胜天”的中式哲学思想——“制天命而用之”。这一思想,是华夏民族发展至今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自力更生,依靠双手打造幸福生活”的中华文明区别于依靠暴力和掠夺获取财富的战争文明的根本特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标识。《念无双》将这一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融入剧情,不仅丰富了仙侠剧的文化内涵,也为观众带来了更为细密绵长的精神回味。

从叙事观念来看,《念无双》在视觉感受和价值观传达上,都实现了对以往仙侠剧的突破与创新。它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娱乐功能,而是通过富有深度的剧情和鲜活的角色,引导观众对人性、命运、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思考,实现了仙侠剧从娱乐消费向文化传播与精神引领的转变。它证明了仙侠剧不仅可以作为娱乐大众的商业作品,更可以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进步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念无双》的成功,标志着仙侠剧从“视觉奇观”向“精神寻根”的转型。它既以烟火温度拉近神性与人性的距离,又以匠造神韵重释东方哲学的精髓。在仙侠题材同质化严重的当下,这部剧以文化自觉与创新胆识,为类型创作开辟了新路径。

来源:央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