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安三意社,前身为商县(今商洛市商州区)人苏长泰所领的长庆班,其演艺历史可追溯到1895年左右,后因故解散。1915年10月,苏长泰在西安正式成立长庆社。1919年苏长泰去世后,他的弟子兼助理耶金山接任社长。1920年1o月,陕西督军陈树藩部下军官仗势胁迫耶金
西安三意社,前身为商县(今商洛市商州区)人苏长泰所领的长庆班,其演艺历史可追溯到1895年左右,后因故解散。1915年10月,苏长泰在西安正式成立长庆社。1919年苏长泰去世后,他的弟子兼助理耶金山接任社长。1920年1o月,陕西督军陈树藩部下军官仗势胁迫耶金山,欲强占该社股份,强行改社名为三义社。次年陈部溃逃后,耶金山为免除后患,取苏长泰三个儿子乳名(如意、双意、三意)中的“意”字,改社名为三意社。继耶金山后,苏长泰之子苏哲民、苏育民前后任社长,带领三意社经历了30多年辉煌而又曲折的发展。
三意社旧址老门楼
由于三意社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办社理念,凡秦腔界名伶几乎都曾搭班该社。1938年之前,有李云亭、曾鉴堂、王德孝、张寿全、雒福生、晋福长、陆顺子、和家彦、安鸿印、王文鹏、何振中、杨金声、黄致中等人。1938年至1949年,有车云亭、乔银声、杨宝喜、韩启民、赵振华、颜春苓、李怀坤、何韵琴、李正华、汤秉钟、张秉民、董化清等人。1949年至1964年,有乔新贤、王新华、冯裕成等人。1979年以后,有张燕、王君秋、刘茹慧等人。受篇幅所限,本文仅就特别重要人物做一简述。
李云亭(1872-1923),艺名“麻子红”。其艺私淑“秦腔戏圣”润润子,在全面继承润润子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独特创造。他前半生纵横江湖,在魁盛班、德盛班、玉庆班任主演,长期与陈雨农等名家合作演出。又先后在德盛班、易俗社、榛苓社任教,郗德育、刘毓中、和家彦、萧顺和等须生名流均为其门下弟子。1917年搭班三意社任主演兼教练,直到1923年前后去世。期间,演出了大量秦腔传统剧目。同时,为三意社培养了阎国斌、王庆民等著名须生,奠定了三意社须生艺术风格。
李云亭张寿全王德孝等演出《回荆州》王德孝,工文武小生,兼演须生,常演剧目有《木楠寺》《渔家乐》《穷人计》《暗赠金》《狮子楼》《长坂坡》《黄鹤楼》《伐子都》《黄逼宫》《辕门射戟》《李彦贵卖水》等,演出的须生戏有《临潼山》《上煤山》《卖华山》等。演出之余,培养了张朝鉴、雒彦芳、苏哲民、李益中等著名小生。苏哲民继承了他的代表剧目和表演技艺,苏育民又将之发扬光大,形成了秦腔“苏派”艺术。因此,王德孝是三意社小生艺术的开创者,也是苏派艺术的奠基人。
张寿全《黄绝鞭》饰闻太师
张寿全(1873-1938),工花脸。曾在玉庆班、德盛班与陈雨农、李云亭等名家合作多年,参加三意社后,在该社演出直到逝世。其戏路很宽,无论以念白为主的《甘露寺》《抱琵琶》《草坡面理》,以做工为主的《杀船》《黄绝鞭》《破宁国》,或以唱工为主的《明公断》《打銮驾》《赤桑镇》等戏,均能驾轻就熟,各具风采,年逾六旬,嗓音不衰。封至模称他为秦腔老派花脸中的鲁殿灵光,硕果仅存。其艺对田德年、李可易及后来的汤秉钟、周辅国等均有影响,为花脸一代宗师。
晋福长(1890-1965),工丑。曾在皮影班唱汉调二黄,到三意社后将二黄的部分剧目移植到了秦腔,常演剧目有《捉鹌鹑》《杨三小》《拾黄金》《十八扯》等。他口齿伶俐、语言诙谐,擅长大段数板,在《杨三小》等戏中加入二黄唱段,令人耳目一新。在民国前期,与易俗社苏牖民、马平民、汤涤俗齐名,以茶衣小丑为其所长,是三意社丑角艺术的开拓者。
和家彦(1898-1943),工须生。是李云亭门下得意高足,台风举止酷似其师。戏路之宽,技艺之全,演出剧目之多,在须生行除李云亭外,别无第二。早在1922年,和家彦就搭班三意社,和李云亭师徒同台演出。李逝后,为三意社须生台柱。表演凝重大方,无论提袍甩袖、弹须抬足,均俏皮优美,干净利落,身段台步之佳,当时无人匹敌。其表演风格,对同时期的刘毓中、阎逢春(蒲剧)等名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意社创始人苏长泰(1863-1919)
王文鹏《葫芦峪》饰诸葛亮
王文鹏(1884-1953),乳名“双喜子”,工须生。他嗓音清亮,行腔委婉多变,演出以《葫芦峪》《洪洋峪》《五子魁》《辕门斩子》等唱工戏为主。擅长大板乱弹,撂板、耍腔的地方,给人以淋漓尽致、轻松愉快的美感。尤其他演出的《葫芦峪》最负盛名,谚语有“双喜子活孔明,古往今来再不能”的赞誉。坊间传言说“三意社一没钱就烧”,指的是三意社每逢营业不佳时,就要贴演王文鹏的《火烧葫芦峪》来化解危机,足见其重要性。
何振中《五典坡》饰王宝钏
何振中(1908-1976),出科榛苓社,秦腔名旦,师承曾鉴堂等人。曾鉴堂在三意社旦角行起开创作用,但后来年事已高,无法承担大量演出任务,于是1930年何振中搭班三意社成为旦角台柱,与易俗社的王天民、正俗社的李正敏分庭抗礼,奠定了其在秦腔旦角行的艺术地位。在三意社期间,演出了《五典坡》《斩秦英》《抱火斗》《牧羊卷》等青衣戏,《柜中缘》《蝴蝶杯》《拾玉镯》《鸿鸾禧》等小旦戏,还演出了《大烟魔》《双刁传》《家庭痛史》等时装戏,乃至《黄河阵》《天门阵》等武打戏,都是他的常演剧目。各个艺术门类的大量演出,为他以后的艺术升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3年何振中离开三意社,到兰州等地挑班演出。虽然他在三意社只有3年时间,但他上承曾鉴堂,下启田玉堂、郭育中、张镜堂、屈振华等人,为三意社旦角表演风格的发扬起到了关键作用。
赵振华《状元媒》饰吕蒙正(右)
赵振华,秦腔界著名的“戏包袱”,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他前期在西府一带挑班演出。1938年三意社发生“分社事件”后,苏育民亲赴宝鸡请他支援,赵振华毅然放弃自己的班社,带领十余名学生加盟,并以三百大洋资助三意社。苏社长将其引为知己,待若上宾。赵振华在三意社以演须生为主,唱工戏、做工戏,甚至红生戏,都很拿手,偶尔替周辅国出演花脸角色,艺术效果尚在周之右。后期兼任导演,为三意社排导了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功绩卓著。
乔新贤李夕岚《放饭》
乔新贤,工须生。出科新汉社,是该社四大台柱之一。1950年前后参加三意社。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为三意社头牌须生。他扮相清俊潇洒,表演规范严谨,善于运用自己深厚的传统基础,通过符合人物的唱念做表来塑造各类角色。他的能戏很多,涉及王帽、靠把、箭衣、衰派等须生、老生行的各个门类,尤以《放饭》《杀驿》《打镇台》《八件衣》《生死牌》等纱帽官衣戏为其所长,在秦腔界享有盛誉。
另外值得提及的是,甘肃著名须生黄致中,曾于1935年、1937年两次搭班三意社,与和家彦、阎国斌、王庆民等著名须生同台献艺,书写了一段梨园佳话。黄致中是甘肃临洮人,为兰州麻子红郗德育得意弟子。在秦腔史上,陕西演员到甘肃搭班的很多,但甘肃演员到陕西搭班并能一炮打红的,黄致中算第一人。1942年,黄致中又引荐临洮同乡、甘肃著名坤旦何韵琴搭班三意社。何韵琴技艺高超,和社长苏育民并挂头牌数年之久,引领了西安秦腔舞台坤伶演出的一段时尚,影响深远。
搭班艺人外,从1915年招收第一期学员以来,至1959年为止,三意社前后共培养十期科班学生,成名者达百余人。其中主要人物有阎国斌、刘光华、王庆民、苏哲民、李益中、姚鼎铭、苏育民、郭育中、张镜堂、周辅国、王辅生、苏蕊娥、李夕岚、肖玉玲、贠宗翰等。(作者原名苟登财,系秦腔历史研究者)
来源:现象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