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猫眼专业版、灯塔等多个第三方平台显示,《乘风2025》在更新日的热度在所有节目中排第一。而且从芒果正片单期播放量来看,《乘风2025》已经达到六季第一。
“到底是谁在看《乘风》啊?”
每次开播前都不被看好,每次开播后又能成为同期综艺中的领跑者,《乘风2025》以一骑绝尘的姿态,成为当前Q2热度最高的节目。
猫眼专业版、灯塔等多个第三方平台显示,《乘风2025》在更新日的热度在所有节目中排第一。而且从芒果正片单期播放量来看,《乘风2025》已经达到六季第一。
犹记节目参演嘉宾刚官宣时被戏称“小咖秀”,“30个姐姐有一多半不认识”等等,虽然有玩笑成分但这一季嘉宾星光减弱也是客观事实。
这是一档超乎冷眼预期的节目,也是一档时常让冷眼觉得不及预期的节目。
超预期之处在于,在“小咖秀”的前提下,节目做成了大热门,幕后团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啃老本,而是在做新变化。而不及预期的地方,则与最近舆论场的各种杂音有关,大家对姐姐的关注从女性叙事回到了扯头花,不得不说是种倒退,也让冷眼有些为《乘风》IP的后续发展担心。
引爆小咖秀
用人荒是所有综艺都面临的长期问题,而这一点在《乘风》IP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嘉宾不能复用,每一季都要是全新的面孔,可市场上符合“乘风标准”的姐姐伴随着前几季的播出,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
所以我们发现这一季有很多姐姐属于是“擦边入围”,像李艺彤的生日是1995年12月23日,严格来说还没到30周岁。与前几季相比,这一季能跳会唱的姐姐也变少了,特别是Vocal型姐姐更是稀缺。
尽管可供选择的嘉宾变少了,并不意味着这一季《乘风》的嘉宾阵容正如外界所说“差不多够条件就凑合在一起”。甚至可以说,小咖秀能够成为大热门,与选角逻辑有最直接关系。
诚然这些姐姐与前几季相比,或许在人气与大众认知度上有所欠缺,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是无人知晓的no body,相反这一季的很多姐姐在自己的圈层里都很能打。
比如初舞台播出后,让很多网友一头雾水的罗予彤。
从大众层面来看,罗予彤这个名字确实陌生,但她从2017年出演《明星大侦探》,从NPC一路走到常驻,在《明侦》IP观众中有极高的认知度,被他们昵称为“二姐”。而这些《明侦》观众大多又都是芒果TV的高V会员,所以罗予彤的初舞台被他们投到了高位,其他路人因为不明就里而打听罗予彤究竟是谁,节目不就顺势完成了出圈吗?
不止罗予彤,节目中很多姐姐都是“圈层之王”。
吴宣仪,是初代秀综《创造101》的练习生,并且以第二名的高票数顺利成团出道,在秀粉中她的知名度很高;李艺彤,前SNH48成员,第五届第六届总选连霸第一名。48系的玩法虽然属于圈地自萌卷生卷死,但粉丝却有着极高的黏性。除了前48成员这一身份外,李艺彤也是资深二次元。
深耕二次元赛道的,还有这季唯二的海外姐姐卡琳娜。她确实不能唱也不会跳,而且身高与其他姐姐相比过于突兀,但卡琳娜也是圈内著名coser,万千少女心中的“完美老公”,她在年轻女性观众中的知名度很高。张小婉、管乐和辣目洋子,属于女喜剧人赛道的TOP成员,而且今年的蛇年春晚小婉管乐也有份出演。
在《新还珠》中饰演“小燕子”的李晟,个人喜爱度一直遥遥领先,此情此景让不少观众戏称“芒果又押错宝”。《新还珠》当年播出时口碑固然不如初版《还珠格格》,确实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如今大家铆足了劲给李晟投票的劲头,倒有几分当年“王心凌男孩女孩”旧事重现的意味。
这一季的姐姐们看似不够火,实则在各自的圈层中都高知名度。而圈层粉丝往往有向大众证明“我们圈子低调有实力”的企图心,他们为了自家姐姐摇旗呐喊主动安利,而节目的知名度也在圈层与圈层的碰撞中产生震荡效应,传播到更广阔的人群中。
这季小咖秀能够火起来的另一个原因,是《乘风》在模式上做出的变化——不再局限于直播间,而是走到天地之间。
这种做法一方面给予观众更多新鲜感。
之前的舞美设计已经很美了,但是走到室外,依托自然环境来搭建舞台,有更多不确定性,也有更多惊喜。冷眼一直就很喜欢《乘风》系列的舞台设计,也希望未来有机会的话,可以和《乘风》的舞台设计老师去聊聊这些有意思的舞台。
恰到好处的舞台,搭配节目本身的影响力,也能对当地文旅起到正向提升。这也是当下文旅结合的大方向之一。
另一方面, “走出去”能让粉丝也跟着“动起来”。
冷眼从多位姐姐的粉丝处了解到,原本获悉自己偶像将参加《乘风2025》,她们只打算线上支持一下,心意到了就行。但节目的舞台选择在不同地点进行录制,反而让她们有了去追线下的动力,“海南就在我家附近,没理由不去”。粉丝“动起来”,场子也跟着热起来,被“激活”的不止是处于观望状态的粉丝,还有节目的讨论度。
从这两点来看,这一季《乘风》在前期准备上绝对是花了心思的,引爆小咖秀是必然而不是偶然。
走窄了的女性叙事
三个女人一台戏,三十个女人连续剧。每年的《乘风》都有相对应的“姐学”出现,而这一季的“姐学课件”与前几季相比未免太多了。
仅仅一公舞台就出现了陈德容和房琪两位被网友口诛笔伐的姐姐,而才播完的二公组队选人环节,吴宣仪又因为在选队友时的纠结,而被骂“既要又要还要”。
“扯头花”为《乘风2025》带来了巨大流量与关注,可这流量却让冷眼担忧,甚至有点失望。
在去年聊《乘风2024》时冷眼曾说过,“姐姐”不应该仅仅是个舞台,而应该是个国际化交流的平台。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姐姐MBA”,不同行业、背景的姐姐,在这档节目中互相碰撞相互学习,为自己和他人的未来书写更多可能性。
事实上前几季的很多姐姐也确实因为这档节目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认识了更多人,拓宽了自己的事业版图,比如美依礼芽与龚琳娜之间的碰撞与惺惺相惜。
可是这一季至少目前的节目内容又走回了“姐学”的老路,姐姐们之间的争执被放大了,反而把前路走窄了。
从流量的角度来看,冷眼当然理解节目为什么会这么做,争议往往意味着讨论度及流量,这一季节目的正片播放量起量这么快,也是因为吸引了很多“姐学爱好者”去逐帧分析争议事件中每个人的微表情,继而进行更多的解读。
比如正处在风口浪尖的“二公选人大抓马事件”。房琪在面对李艺彤和叶童两位队长抛出橄榄枝时,选择了前者,并对叶童说“我想要唱跳舞台而我担心姐姐你的体力”,叶童则回以“怀疑我的精力,我觉得你有点问题”。
了解叶童的人或许知道,她就是这种会说出一些“冷酷”话语的性格,但她内心真的不一定会因为房琪的“怕你精力跟不上”而生气甚至回怼。可这段剪辑真的太适合网友们狂欢,大呼“叶童手撕房琪”,最后两位当事人不得不发微博来澄清,试图平息这场网络狂欢审判。
流量是来了,讨论度也上来了,但这真的是好事吗?
就节目而言,“撕”确实能带来讨论度,能够在短时间内把场子炒热,但“撕”也意味着强情绪,观众很容易对此感到厌倦。谁能够从第一期到最后一期都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情绪”呢?
说得更明确一些,冷眼当然不认为“撕”完全是一件坏事。在初评级甚至一公时期,靠一些抓马的内容出圈,都在情理之中。可是眼下已经到了二公,却还没有让人印象深刻且出圈的内容出来,是种遗憾。
“姐学”应该只是个话题钩子,是吸引观众的抓手,但把人吸引进来后,除了抓马以外,还是应该有一些更能让人有所得的内容,才能把这些“乐子人”真正转化为受众。
冷眼并非鸡蛋里挑骨头,作为《乘风》IP的忠实观众,冷眼说得不客气一点,扯头花不仅把女性叙事走窄了,甚至会为IP带来危机。
这里不得不提到“乘风”的性别对照组——《披哥》。《乘风》有“姐学”,甚至很多人就是冲着“过气女明星为了翻红互扯头花”来看的,但《披哥》的嘉宾之间虽然也有摩擦碰撞,但似乎没有形成“哥学”。
上一季《披哥》同样有选角困境,也有不少自带标签的哥哥参演,比如向佐、阿如那等等,甚至还有“向佐连夜跑路”这样的名场面。但是《披哥》没有强调哥哥们互撕,而是去突出这场危机中站在不同角色的人为什么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当事情发生后,他们又是去如何补救,齐心渡过危机的。
两相对比,哪个更让人观感舒服不言而喻。原本外界对于两性叙事就存在着刻板印象,全女阵容的节目总会有意无意地被贴上“抓马、勾心斗角”的标签,而全男班则往往与“兄弟情”之类的正面词相关联。
当年《乘风破浪的姐姐》横空出世,想看“过气女性翻红学”的观众,看到的是女性之间的互帮互助、不轻言放弃,于是这档节目才有了如此绵长的生命力,能够一季又一季地做下去。可是现在,过分强调“姐学”,不相当于又把女性叙事引回到“扯头花”的刻板印象之中吗?这对于节目而言是很危险的。
冷眼相信,写出过“三十而骊、三十而毅”这些百万文案的《乘风》团队,也不想让女性叙事陷入到刻板窠臼中。
冷眼当然还是会持续关注《乘风2025》,希望在后面的节目中,对真正女性互助和女性力量的展示篇幅能够再多一些。因为无论是市场还是观众,真的都太需要一档去展现女性不同切面的、讴歌中女power的节目了——市场渴求的不是又一场女性群像的展览,而是能照见灵魂凹凸的镜像宇宙。
来源:冷眼看电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