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娱乐圈传来最新消息,吴文忻进入癌症末期,女儿为妈妈剃头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8 23:10 1

摘要:最近看到吴文忻在社交平台更新的长文,手背上还留着治疗用的留置针,但眼神明显比之前住院时有了光。

最近看到吴文忻在社交平台更新的长文,手背上还留着治疗用的留置针,但眼神明显比之前住院时有了光。

这已经是她与乳腺癌抗争的第四年,从二期到四期的病程里,癌细胞转移过三次,最严重时每天要输四袋血维持生命体征。

现在还能坐在病床上完整打完七百多字的长文,这种生命力本身就已经足够震撼。

三年前第一次确诊时,她刚拍完新剧准备参加颁奖礼。

2021年的医疗记录显示,当时肿瘤直径不超过3厘米,腋窝淋巴结转移数在4-9个之间,属于典型IIB期乳腺癌。

这类患者五年生存率原本有72%左右,但谁都没想到两年后的复发来得如此凶猛。

去年肿瘤转移到淋巴系统时,PET-CT显示代谢活跃度突然飙升到SUVmax 18.6(正常组织通常在2.5以下),这直接导致治疗难度成倍增加。

现在医疗团队采用的三联疗法确实够狠——把化疗药、靶向药和免疫制剂同时推进血管。

这种方案对心脏的损伤率高达37%,但也是目前控制转移灶最有效的手段。

从她晒出的治疗单来看,白蛋白数值始终在28g/L低位徘徊(正常值40-55),血小板计数经常掉到30×10^9/L以下(正常值125-350),这种情况下还能撑过46天强化治疗,主治医师私下跟家属说过这已经是医学上的奇迹。

但比起治疗数据,更触动我的是她面对复发的态度。

很多癌症患者最难接受的不是初次确诊,而是明明做过根治手术、熬过化疗,肿瘤却在某个清晨卷土重来。

美国MD安德森中心做过跟踪调查,34%的复发患者会出现重度抑郁,这个比例比初诊患者高出19个百分点。

吴文忻在长文里写“接受比抗争更需要勇气”,这句话背后藏着多少深夜痛哭的时刻,恐怕只有病房天花板记得。

现在舆论都在夸她坚强,这当然没错。

但有个现实问题被忽略了:当抗癌成为持久战,社会支持系统能撑多久?她去年病情恶化时,TVB立刻终止了正在洽谈的电视剧合约;今年四月转入姑息治疗阶段,合作十二年的代言品牌悄悄撤下了所有宣传物料。

这些商业选择无可厚非,却暴露出残酷的生存逻辑——当你的身体变成风险因素,市场反馈永远比人情冷暖来得真实。

医疗资源分配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香港私立医院肿瘤科的单次化疗费用大概在8-12万港币,而公立医院虽然便宜,但平均排期要等98天。

吴文忻能及时用上PD-1抑制剂这类前沿药物,经济实力起了关键作用。

但那些住?房的基层患者呢?香港癌症统计中心数据显示,晚期乳腺癌患者在公立医院的平均生存期比私立医院患者短10.2个月,这差距背后是救命药的可及性问题。

不过也有暖心的存在。

她提到现在每天能收到二十多封病友来信,有些来自晚期患者的家属,有些来自刚确诊的年轻人。

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支持网络,某种程度上比专业心理辅导更有温度。

广州中山肿瘤医院做过对比实验,参与病友互助小组的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了23%,疼痛指数下降了18%,这或许就是群体力量的真实写照。

看着她在长文里写“等出院要去冰岛看极光”,突然想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那个着名研究——有明确生活目标的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比对照组高41%。

医疗手段可以杀死癌细胞,但能让人真正活下去的,永远是这些具体而微小的期待。

现在她每天在病房拍窗外不同颜色的云,这种活在当下的能力,可能才是抗癌最关键的武器。

说回现实层面,乳腺癌防治真的不能只靠个人意志。

香港卫生署的数据触目惊心:40-49岁女性乳腺筛查覆盖率不足35%,而内地一线城市也才勉强达到48%。

吴文忻这次复发如果在更早阶段被发现,治疗难度会降低很多。

但现状是太多人把定期体检当成可有可无的事,直到出现症状才匆忙就医。

医疗科技的发展倒是带来新希望。

像她用的CDK4/6抑制剂,三年前香港还没引进,现在已经成为HR+/HER2-晚期乳腺癌的一线用药。

更别说这两年大热的CAR-T疗法和肿瘤疫苗,虽然还没到临床普及阶段,但至少让四期患者有了更多谈判筹码。

有时候想,如果这些技术能早诞生五年,现在会不会是另一个故事?

不过说到底,每个人对抗癌的理解不同。

有人觉得是战争,有人认为是修行。

吴文忻选择把治疗过程摊开给公众看,这种坦诚本身就有价值。

至少让正在经历同样痛苦的人知道,手背插着留置针也能自拍,戴着假发也可以大笑,化疗虽然摧残身体,但夺不走眼里的光。

这些真实的生活碎片,或许比任何励志口号都更有力量。

来源:聋子听见了爱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