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一个亿?挖呀挖黄老师回应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10 11:24 1

摘要:2023年的五一期间,一位在武汉某幼儿园工作的黄老师,手指着镜头唱起《小小花园》:“挖呀挖呀挖”,这首看似平平无奇的儿歌,在她甜美的嗓音和童趣表情下,两天涨粉200万,直播间涌入近400万人。

作者 I 钱游 报道 I 电商最前线

“感觉她没有以前有灵气了”

“没有挖出一个亿,应该也有挖五百万”

“挖出一个亿又怎么样,那也是她自己努力”

就在近日,网传凭借儿歌“挖呀挖”爆火的黄老师赚了一个亿

而黄老师也在一档节目中明确回应:“离谱”。

并表示这是根本没有的事情,自己下班后会在家里饭店帮忙。

图源:微博

挖出一个亿?

黄老师爆火两年后回应

2023年的五一期间,一位在武汉某幼儿园工作的黄老师,手指着镜头唱起《小小花园》:“挖呀挖呀挖”,这首看似平平无奇的儿歌,在她甜美的嗓音和童趣表情下,两天涨粉200万,直播间涌入近400万人。

图源:抖音

这位网民口中的“挖呀挖老师”,在镜头里无意为自己塑造了“清纯老师”的形象,却一夜之间成为全网关注焦点。

她不是营销团队捧出的女团成员,也不是刻意包装的影视演员。

她的“出圈”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偶然,是一种去包装、去滤镜的素人爆红。

可真正让人惊讶的,是她在流量巅峰之际的选择:离开、沉默、生娃。

2024年,她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已是“新手妈妈”,并面对媒体回应道:

“如果有一天不被关注了,我也能接受。真在意流量,就不会在爆火时消失去生孩子。”

图源:抖音

当全网都在劝她“不要浪费流量红利”,她却用行动告诉大家:人生不是内容赛道,也不是粉丝KPI。

她不在乎“有没有团队运营”,也没在意“会不会凉”,因为她想要的不是舞台中央的镁光灯,而是生命本身的丰盈。

她“神隐”半年,甚至因此被谣传“下海”或者“出事”,最后无奈报警。

图源:潮新闻

实际上,公众人物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不要被公众拥有太久。

黄老师显然明白这个道理,她没有被成名冲昏头脑,也没把自己交给这个躁动不安的时代。

而回看挖呀挖老师两年前的爆火,也有网友评价道:

“在任何领域,都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之前那么多人踩黄老师,捧桃子老师,现在才觉得黄老师才是那个守住初心的人”

图源:微博

图源:抖音

昙花一现?

还是细水长流

如果说黄老师的从爆红到隐退是一场利落的流量剥离,

那么,我们看看除她以外的网红们,又是怎样对待爆红的。

2023年还有不少一夜爆红的案例,如“狗头萝莉”“摊煎饼的小老弟”“羊毛月”等人,或因奇装异服、或因反差人设引发关注。

图源:抖音@狗狗大罗莉

他们大多在爆红之后迅速接广告、签MCN、登上晚会,但一年之后的现状却并不统一。

有的泯然众人,有的翻车塌房,有的没接住流量,只能隐退互联网。

再看三只羊旗下的网红矩阵,团队化运作、高强度直播、粉丝打赏和带货能力高度绑定,却也因带货翻车等问题频频被质疑。

图源:极目新闻

人设不能崩塌,但人毕竟是人不是设定,翻车只是时间问题。

在笔者看来,短视频行业的真相就是:你能迅速火起来,是平台愿意;你迅速被替代,也是平台需要。

黄老师之所以显得清醒,正因她明白,“被看见”不等于“被尊重”,“被流量追捧”不等于“被命运选择”。

在这场流量经济的博弈中,有人主动接下资本的绳索,套住自己的人格与生活;

也有人在爆红之际跳出游戏,回到生活的原点。

所以真正能长红不塌的往往是告别流量幻觉,拥抱真实的现实生活。

在黄老师再度出现之后,网友发现她不仅升级为妈妈,还发布了不少新儿歌,依旧主打童趣路线,只是明显不再追逐高流量。

图源:抖音

一句“喜欢就唱唱,不喜欢也无妨”

仿佛在回应那个当初让她红得发烫的世界。

她的选择,在今天这个“流量即资源”“热度即真理”的语境下,是一记反讽。

因为我们太习惯看到“成名就接广告,涨粉就带货,爆火就签约”的操作,把爆红视为一种必须迅速变现的短期套利。

黄老师却在聚光灯最亮的时候,选择做一件最私人、最不可控、最不“人设友好”的事情——生孩子。

她偏偏选择了这一条最反短视频节奏的路径。

这不是“佛系”,是“清醒”。

她告诉我们:你可以是个好老师,也可以是个好妈妈,不一定非得成为一个好网红。

你可以唱一首儿歌感动无数人,也可以安心在家带娃,无需为“被看见”焦虑,更无需为了迎合而改变。

而那些至今仍在短视频中追逐热度的人,也许真的该停下来思考:你的人生,是不是已经被一个滤镜剪辑成了别人的内容?

真正的网红

流量来了,也可以不接

在一个连情绪都被精准推送的时代,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判断力。

流量曾被誉为“新财富”,是21世纪的“金矿”,可越来越多的人在这场淘金热中焦虑、内耗、甚至崩溃。

黄老师的故事之所以值得被书写,不在于她红得多快,而在于她退得多准。

她的沉默,是对喧嚣的抵抗;她的退场,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智慧。

在一切都要求“最大化曝光”的今天,她反其道而行之,反倒赢得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她教会我们:当风口来临,不是所有人都要起飞。

有些人,宁愿种花养娃,也不愿被流量裹挟。

这不是逃避,而是成长。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年代,塌房的网红成也人设,败也人设。

他们不是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而是在“事件”的玻璃罩下展示给别人看。

吃什么、哭什么、谈什么恋爱、开了什么车,全都要拍成视频,贴上标签,扔进热点池里,看它能不能蹿个十万加。

人设立了又塌,塌了又炒回来再立。

观众如潮,今天吹捧明天踩踏,后天又忘了到底是谁。

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看与被看”的游戏,谁还记得自己原本是怎么活的?

流量教人虚幻,却不教人坚韧。有人红得莫名其妙,有人塌得无比惨烈。

一位网友说得好:“在还没学会怎么扛住生活之前,被千万双眼睛盯着,未必是福气。”

看似是网红的诞生与陨落,其实是普通人在算法下的碎裂。

来源:电商天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