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冲车”视频看得人冷汗直冒——载有某男团艺人的车辆驶出停车场时,一名粉丝突然冲上前去,旋即被车头刮倒,整个人重重摔在地上,险些被辗轧。
近日,一则“冲车”视频看得人冷汗直冒——载有某男团艺人的车辆驶出停车场时,一名粉丝突然冲上前去,旋即被车头刮倒,整个人重重摔在地上,险些被辗轧。
女粉丝被车刮倒瞬间 图源:封面新闻
事实上,这般疯狂且不计后果的追星行为,并不是个例。跟车跟机、公路追车、趴门偷听、围堵酒店……“私生饭”现象如同恶性病毒一般,从娱乐圈蔓延至体育圈、文学圈、戏曲圈等,各类骚扰事件频频上演。
这不能不引人深思:“追星”为何会异化为令人不齿的跟踪骚扰?又该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还“追星”一片纯净的天空呢?
一、“私生饭”,“自私的私”
私生饭(Sasaeng Fan)指那些对公众人物过度关注,甚至不惜侵犯其私生活的狂热粉丝。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私生饭”的“私”是“自私的私”,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与权益。
近年来,“私生饭”的疯狂行径不断“升级加码”,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比如,从“蹲点等候”到“信息交易”。随着粉丝文化、“饭圈文化”的异化,一些粉丝不满足于“屏幕见”,还希望于线下近距离接触偶像。从蹲守机场寻求偶遇,到明星的航班、酒店、住所、电话等私人信息被明码标价贩卖,“私生饭”的行为愈加疯狂,屡屡触犯法律底线。
某明星接机现场 图源:网络视频截图
比如,从“合影拍照”到“死亡威胁”。对公众人物的过度依恋,使得有些“私生饭”已经不满足于签名、合影,而是渴望更亲密的“接触”——
安装GPS追踪器、潜入住宅偷窃内衣等私人用品;持续拨打电话、伪造与偶像的社交关系,制造“虚拟亲密感”;在公共活动中强抱、强吻偶像艺人,甚至寄送“死亡威胁信”,投送带有诅咒意味的“白色纸花”……部分“私生饭”大言不惭:“看到明星惊慌失措的样子,好有快感。”
艺人不堪其扰,公众深恶痛绝,畸形的“饭圈文化”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疯狂的“私生行为”,一方面,侵犯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不请自来”不仅干扰他们的工作生活,也给其家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另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蹲守机场造成拥堵甚至踩踏、高速追车引发交通事故等,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甚至威胁公共安全。
粉丝在演出现场对歌手进行骚扰
与此同时,也对社会风气产生了负面影响,煽动对立、拉踩引战、洗脑诱导等畸形的“饭圈文化”,很可能被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崇拜、模仿,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
二、不是“粉”,是“犯”
许多“私生饭”,一开始不过是怀揣着热爱的普通粉丝,以满腔热忱支持自己喜爱的公众人物。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偏离轨道,一步步成为徘徊在法律边缘、令人不齿的“私生犯”呢?
算法助推,社交媒体模糊了隐私边界。
追星行为的失序,与社交媒体时代的偶像工业密不可分。资本通过“人设营销”刻意拉近艺人与粉丝的距离,制造“亲密感”幻觉,让粉丝们很容易对艺人产生更加强烈的情感依赖和认同感。
社交媒体兴起,明星的私人生活被过度曝光,极易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使得一些粉丝的心理逐渐发生扭曲,滋生出近乎病态的崇拜和迷恋。
与此同时,算法推送制造出的“信息茧房”,不断强化粉丝的情感投入,导致部分人难以区分虚拟崇拜与现实的界限,将对艺人的喜爱转化为一种不理智的,甚至是失控的行为。
社交媒体时代,明星私人生活被过度曝光
病态投射,情感绑架导致了行为迷失。
对许多“私生饭”来说,偶像已然成为其精神的支柱与情感的寄托。他们将情感价值完全投射到偶像身上,希望以此获得一种虚幻的归属感与意义感。
这样的“病态投射心理”,让他们的情感变得极端且盲目。他们固执地认为,既然偶像承载了自己的情感,那么自己就理所当然地拥有了解偶像每一个细节的权利。这使得“崇拜感”逐渐异化成了“控制欲”,“追星”变成一场失控的情感绑架。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曾提出“群体低智化”这一引人深思的现象。当下的“私生饭”,由于深陷畸形的“饭圈文化”泥沼之中,受群体情绪的鼓动和感染,很容易丧失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从而做出冲动行为。
演唱会现场(示意图)
利益驱使,灰色产业链加剧了追星乱象。
畸形的“饭圈文化”,让追星行为从最初的“表达喜欢和支持”,异化为“攀比应援规模”“代拍牟利”,甚至衍生出一条灰色产业链。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明星和行程地点等关键词,就能找到相关“攻略”。有专门销售个人行程信息的,几点出发,航班号是什么,甚至连是否走VIP通道都能买到,信息越详细,售价越高;有推荐App的,查明星行程、分享私生活八卦,一站搞定;有售卖私拍照片和视频的“代拍”广告,可根据客户定制,“怼脸”跟拍艺人私生活……技术手段入侵、内部人员泄密、黄牛倒卖,公众人物的隐私成了灰色产业的“摇钱树”。
三、别让爱,成为“碍”
1980年,那个寒冷的冬日,音乐史上发生了一起悲剧——著名音乐人约翰·列侬,被一名患有精神障碍的粉丝枪杀。这名粉丝既狂热地崇拜列侬,将他视为精神偶像,又被强烈的嫉妒情绪所吞噬,最终酿成惨剧。
在粉丝文化盛行的今天,如何规范粉丝行为,避免畸形的爱变成可怕的阻碍?关键在于几条“界线”。
划定法律监管线。
一方面,依法规范、整治粉丝行为。在网上,中央网信办等相关部门多次出手整治“饭圈”乱象,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期,仅针对体育领域的“饭圈”乱象,相关部门就清理违法违规信息160万余条,处置账号7.6万个,其中关闭账号3767个。在线下,针对粉丝在交通枢纽聚集、追拍以及占用公共资源的行为,执法部门也绝不姑息。据报道,首都机场公安局已经对31名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违法行为人实施了行政处罚。
《“饭圈”乱象》 新华社 发 勾建山 作
另一方面,必须深入彻查“私生饭”群体背后隐藏的灰色产业,斩断不法分子赖以生存的利益输送链,方能治本。
筑牢行业自律线。
娱乐行业需切实增强自律意识,主动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作为公众人物,明星及其经纪团队应主动引导粉丝理性追星,而非默许甚至利用极端追捧去制造话题;行业协会应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对违规的艺人、经纪公司等进行惩戒。
不少艺人已经深刻认识到规范粉丝行为的重要性,纷纷在社交媒体及平台上发出严禁“私生行为”的倡议,呼吁粉丝“关注作品,远离生活”。在面对“私生饭”等侵犯自身权益的行为时,艺人们也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
相声演员张云雷连发四条评论怒斥“私生饭”
树立追星分寸线。
对粉丝而言,爱与碍之间并非无法权衡和难以抉择。追星的本质,是支持与喜爱,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去伤害别人。
杜绝“私生行为”,还需要众多力量的参与和努力。媒体可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报道“私生行为”的危害案例,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追星观念。学校、社区等组织可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等重点群体对“私生行为”的辨别能力和抵制意识。
真正的喜爱,是保持恰当距离的凝视。“看见光、追逐光、成为光”,向上努力才是追星的本义。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