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为什么黄亦玫敢和庄国栋直接翻脸,却忍方协文十年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10 08:23 2

摘要:《玫瑰的故事》里,黄亦玫面对与庄国栋可以直接翻脸走人,而对待方文协,她却忍受讲究了10年。

《玫瑰的故事》里,黄亦玫面对与庄国栋可以直接翻脸走人,而对待方文协,她却忍受讲究了10年。

她对待这两段感情的态度截然不同,让很多观众摸不着头脑,大呼看不懂。

那么,为什么黄亦玫对待两段感情的态度不同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扒一扒这其中的原因,或许你会发现,黄亦玫对待这两段感情的态度算得上是一本情感教科书。

初见庄国栋时,黄亦玫还带着少女的锐气,这时的她对待爱情充满了渴望。

庄国栋英俊、浪漫、事业有成的“金童玉女”设定下的完美对象深深的打动了黄亦玫。

甚至让黄亦玫不惜推掉重要工作,也要飞赴巴黎,去见庄国栋。

正如作家李筱懿所说:"年轻时我们爱上的不是某个人,而是理想中的自己。"庄国栋成了黄亦玫内心想法的自己投射。

20岁的黄亦玫像只炸毛的猫,性格直愣愣的,有棱有角,庄国栋的傲慢就像根逗猫棒,很容易激怒她。

这时的黄亦玫,她敢在片场当众摔剧本,因为那时她的人生是刚开封的颜料盒,随时能重画一张画布。

就像社会学家沈奕斐说的:"初恋情伤是成长的必修课,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试错成本。"

由着我们可以看出,黄亦玫对庄国栋的“翻脸”,本质上是对理想化爱情的祛魅。

但这段感情的崩塌,恰恰暴露了庄国栋的致命缺陷,他爱的只是自己想象中的黄亦玫,他的爱并不深刻。

就连庄国栋为黄亦玫申请法国永居时,美其名曰“为她好”,实则是用“为你规划人生”的姿态剥夺她的选择权。

这种控制欲披着“爱”的外衣,本质是男性中心主义的傲慢写照,同时,还夹杂着一些冷暴力。

比如,黄亦玫质问他时,庄国栋选择冷暴力、逃避,甚至用“事业优先”否定她的价值。

这种“我忙故我在”的逻辑,和现实中许多情感暴力如出一辙,有些过于自我了。

黄亦玫出生书香门第,父母给与她平等关系的教育,因此,在这种平等关系的环境下熏陶出来的她,对于平等自然有着本能的期待。

而庄国栋的背叛,像一记耳光打碎了她的少女心,让她看清楚了这个男人的本来面目。

正如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人会优先维护自尊。

因此,黄亦玫爆发了,毅然决然的选择对自我价值进行捍卫。

这个温吞的程序员像张柔软的沙发,给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深深的打动了她,让她不知不觉陷入了爱情旋涡。

心理学教授陈海贤指出:"长期关系本质是习惯的养成。"

到了30岁,方协文给的安稳成了最甜的毒药。

方协文提供的安稳生活,恰似都市人最渴求的避风港。

正如情感专家苏芩分所说:"中年婚姻更像合资公司,感情占比往往不超过49%。"

十年的婚姻里,黄亦玫把自己裹进了名为"安稳"的茧房。

方协文创业后成为老板,黄亦玫从“独立女性”变成了“老板娘”。

经济控制是PUA的经典手段,而女性一旦陷入“被养”状态,反抗成本极高。

同时,方协文多次用“你回北京让孩子怎么办”施压,将黄亦玫的自我价值与母亲身份捆绑,让她在道德上过意不去。

方协文的这种道德逻辑在东亚家庭中尤为常见,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称之为“母职惩罚”。

再者,方协文曾对黄亦玫哥哥动手,而剧中反复出现他“盯监控”的细节,暗示其控制欲已接近病态。

方协文则用钝刀子磨平她的棱角,但她并没有反抗,而是选择闭眼享受这份温柔的压迫感。

这种隐忍的状态就像被困在温水里的青蛙,明明觉得水温在上升,却总安慰自己"再等等"。

这种妥协不是软弱,而是代表了当下成年人的生存智慧。

同时,黄亦玫对这段婚姻的隐忍,还藏着她对现实的妥协以及对母亲的愧疚。

再者,黄亦玫的隐忍,实则是权衡“离婚可能引发的家暴风险”后的无奈选择。

忍不是懦弱,而是权衡利弊后的清醒。

黄亦玫不是没想过离婚,但想到要重新适应社会时钟,要面对亲友的非议,那股劲就泄了。

但所有忍耐都有临界点。

当她发现方协文出轨时,那记耳光终于打碎了十年的假面。

这个爆发不是冲动,而是蓄力已久的觉醒。

就像被困住的玫瑰突然记起自己是带刺的,用最痛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赎。

如果说对待庄国栋的感情是“主动伤害”,那么,其对待方协文的感情则是“被动腐蚀”。

黄亦玫对待庄国栋的感情是情感价值,而对待方协文的感情更像是生存价值

黄亦玫对两人的态度,折射出女性在亲密关系中的重大问题:

所有顿悟都是瞬间发生的,但发生之前,人总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纠缠。

黄亦玫对庄国栋的决绝,是理想主义者的觉醒;而对庄协文的隐忍,则是现实主义者的生存策略。

庄国栋代表“年少时以为的爱情”,这种滤镜让女性容易忽视对方性格缺陷。

方协文案例揭示了传统婚姻中女性的选择性困境,即便经济独立,仍可能被“家庭责任”绑架。

两段感情,代表了黄亦玫从“初恋滤镜”到“婚姻围城”,是她成长的缩影。

黄亦玫的两次选择,恰似女性成长的两阶段:

20岁时可以奋不顾身的去爱,敢爱敢恨,用愤怒撕碎虚伪的爱情童话。

30岁时,考虑问题相对更加成熟,也更能接受用隐忍换取生存空间的方式。

只是压迫久了,终将会爆发,终将觉醒。

正如剧中傅家明(黄亦玫的挚爱)临终所言:“玫瑰有刺,但刺里藏着香气。”

黄亦玫的故事告诉我们:

真正的成长,不是不再受伤,而是学会在伤害中辨认真相,最终活成自己的光。

在不同人生阶段,对感情的需求天差地别,年轻时我们追寻完美恋爱,中年时追求生活稳定,而真正的成熟,是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既做带刺的玫瑰,也当破茧的蝶。

每个选择都该被尊重,因为那都是生命在不同季节开出的花。

来源:那个小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