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海雪原》是著名作家曲波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部红色经典,不仅塑造了少剑波、杨子荣、座山雕等众多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更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刻画,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林海雪原》是著名作家曲波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部红色经典,不仅塑造了少剑波、杨子荣、座山雕等众多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更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刻画,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慧眼识珠,将小说中“智取威虎山”这一精彩章节改编成电影《林海雪原》,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巨大轰动。银幕上,杨子荣的智勇双全、座山雕的阴险狡诈,让观众们看得热血沸腾,久久难以忘怀。与此同时,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也搬上了舞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铿锵有力的唱腔,成为了八部“样板戏”之一,并随后被拍成电影,流传更广。
而说到《智取威虎山》,就不得不提童家与梨园的深厚情缘。童家进入梨园从事京剧艺术,是从童祥苓的二哥童寿苓和四姐童芷苓开始的。他们的父亲童汉侠,虽然自己不会唱京剧,但却是个十足的戏曲迷。他性格爽快,与不少戏班的人结交甚广,这使得他的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了京剧艺术的熏陶。
童芷苓生性爱戏,她深知唱戏不仅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还能早日挑起养家糊口的担子。于是,她早早便进了戏班,开始了自己的戏曲生涯。而童寿苓当初并不情愿学戏,因为在他眼里,学戏是挨打受罚的苦差事。但是,父母不放心童芷苓一个女孩子去单独闯江湖学戏,于是在父母的说服动员下,童寿苓勉强去学戏了。
此后,童家为了孩子们的戏曲前程,费了不少周折。童寿苓有幸拜姜妙香先生为师,而童芷苓则拜在了荀慧生先生的门下。两位大师都是京剧界的泰斗,他们的悉心教导,让童寿苓和童芷苓的戏曲技艺日益精进。就这样,童家从此正式进入了梨园界,成为了京剧艺术的一份子。
当父母同意童祥苓学戏时,他们决定让他主攻老生行当。父亲为他请了文武两位启蒙老师,教文戏的是雷喜福先生,教武戏的是钱富川先生。童祥苓向二位老师行磕头拜师礼之后,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学艺之路。
雷喜福先生对童祥苓的影响深远。他不仅对童祥苓的戏曲技艺要求严格,更注重他的品德修养。雷先生曾对他说过一席话,让童祥苓终身难忘:“小子!记住,学戏要先学德,没有德行的人就是将来再有能耐也成不了大器。好角里有大角小角,做大角台上不能阴、损、坏,台下不能同行是冤家。人不争没出息,但不是去踩人、挤别人,占自己的坑,要靠本事台上见。今后你小子如果不是这样做,可千万别跟别人说是跟我学的戏,我可丢不起那人。”
在学习京剧一年多的时候,有一天,身为姜妙香先生入室弟子的二哥童寿苓,约上大哥童侠苓和小弟童祥苓一起到姜家做客。姜先生为人真诚和善,师娘风趣幽默,家里经常有徒弟来学戏和唱戏。那天,由姜先生的长子姜少香操琴,大家各唱一段。轮到童祥苓时,他接连唱了自学的《沙桥饯别》、《摘缨会》的“余派”大段。
谁知刚一唱完,忽然从后院走来一位老先生。童祥苓发现此人长得很特别,个子不高,脑袋挺大,谢顶,戴着一副圆眼镜,嘴上留着八字胡子。老先生开口便问刚才是谁唱的,姜先生指了指童祥苓。老先生走到童祥苓面前,仔细端详了他一会儿,然后说道:“小子,行!你将来准能成个角儿,一定要好好练。”
当老先生走出大门之后,姜先生高兴地夸奖童祥苓:“你小子连徐先生都给唱出来了,真行啊!”童祥苓这才知道,刚才的老先生原来是大名鼎鼎的琴师徐兰沅先生。前辈名家的肯定,让初出茅庐的童祥苓心中充满了为艺术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
在京剧的舞台上,每一位演员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而童祥苓,这位在《智取威虎山》中饰演侦察英雄杨子荣的演员,更是有着一段段难忘的经历。
一天,剧院等几位领导来观看童祥苓的排练,并向他了解排练的情况。童祥苓坦言,自己最近的压力真的很大。周先生见状,见排练场上人多口杂,便叫童祥苓随他到三层的办公室去。坐下来后,周先生亲手为童祥苓沏上了一杯热茶,那袅袅升起的茶香,仿佛能驱散人心中的烦恼。周先生关切地说:“现在就你我二人,不要有什么顾虑,一定把心里憋着的话都讲出来,我会认真考虑的。”
见周先生如此真诚,童祥苓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吸一口气,说道:“大家说我演得一点也不像您。”周先生让他举例说明,童祥苓就把戏中王忠看见相府送来结亲帖子,得知王魁负心时应唱的[导板]腔,改为高八度之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周先生听后,神态轻松地笑着说:“敢情是这么一回事儿,实话说,我要是有好嗓子也早就这么唱了,你没错。”有了周先生的认可,那些对童祥苓改腔的非议很快就消失了。
时间转眼间到了1965年,童祥苓奉命调到《智取威虎山》剧组,饰演该剧的主角侦察英雄杨子荣。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童祥苓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的塑造中。
一次在上海艺术剧场进行彩排,刚刚接见完外宾的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市主要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彩排现场。当彩排结束后,周总理走上台,握着童祥苓的手说:“童祥苓同志,你辛苦了,大家都辛苦了!”随即,周总理很幽默地说:“我听你刚才唱的戏不是革命战士杨子荣,而像是《空城计》里的诸葛亮。童祥苓同志,要敢于大胆地走自己的路嘛……”
周总理的一席话,让童祥苓心中一震。他怎么也没想到,周总理会把杨子荣与诸葛亮相对比。为此,他一连数日反复揣摩,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杨子荣是人民军队的战士,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精神;而诸葛亮是古代的谋士,他机智过人,运筹帷幄。传统老戏都是表现古代人物,其行腔及演唱方法皆以古典为主。如果用传统老戏的演唱方法来饰演杨子荣,那就等于给解放军战士穿上古代武士的甲胄,显然和现代人物格格不入。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童祥苓开始调整自己的演唱方法,他努力将现代人的气息融入到角色中,让杨子荣的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1966年8月,《智取威虎山》剧组来北京演出,一行60多人住在虎坊桥附近的北纬旅馆。第二天上午,北京戏校有人在旅馆门口贴出几张大字报,说剧组里的人都是旧社会的少爷、小姐,勒令所有人员一日三餐全吃窝头和咸菜。剧组领导悄悄地告诉童祥苓,是周总理从秘书那里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派人立即把为首的人叫来,态度严肃地讲道:“《智取威虎山》剧组从上海来到北京,就是我们的客人,他们给首都人民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童祥苓同志演杨子荣很累,每天让他吃咸菜窝头怎么行……”
童祥苓听后心情无比激动,他深知这是周总理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他向领导表示,一定要演好杨子荣,以回报周总理的关怀。在接下来的演出中,童祥苓更加投入地扮演杨子荣,他的表演深情而真挚,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夫人张南云说起童祥苓,就不得不提他的夫人张南云。张南云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她1935年2月出生,排行老八,八岁就登台演出,十八岁更是拜师艺术大师梅兰芳。她不是在北京出生,而是在大连,是受了她大姐的影响才唱戏的。不过,她的大姐不唱京剧,而是唱评剧。但张南云对京剧的热爱却从未改变,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在上海成为了苟派名旦。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1994年,童祥苓为了两个没有工作的儿子,整整奔波了一年,终于有了些积蓄。他和妻子南云放下了艺术家的架子,决定跳进商海。他们没敢做畅游商海的梦,仅求捞些鱼虾果腹,于是“小童餐饮部”开张了。
新手下海总是要先交学费的,“童家班”也不能例外。开张仅两个月,就赔了几千块钱。一家人看看不对劲儿,经人指点才知道,这20平方米的小馆子,雇了两个厨师两个服务员,实际上是在给别人干。辞了厨师和服务员,那就得自己上了。一家四口人袖子一捋,真的亲自出马了。
老大预鸣掌勺,老二胜天招呼前堂,老两口打杂。老两口一开始还顾及名声,身穿工作服,头戴小白帽,再捂上个人口罩,自己看着都想乐。可还是被人认了出来,他们也就索性曝光了,和慕名而来的顾客们直面而对。
张南云没少夸童祥苓:“他能放得下架子,厨房里那么热,他楞在灶头上站着烧菜,还烙得一手好饼呢!”确实,创业的道路是艰苦的。但童祥苓和张南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们在辛劳中体味着成功的快活,在成功中体味着人生的价值。
在餐饮部里,张南云成了里里外外的一把手。她凭借着自己在艺术领域的经验和智慧,把餐饮部打理得井井有条。而戏言在店里打杂的童先生,做事也特别认真。他说:“我八岁开始学戏,当年随着姐姐童芷苓走南闯北的,学了不少本事。虽然厨房里的活儿没想着去学,但今天,在这儿唱大轴的还是我。我的拿手活儿是炒木须肉,客人们都说好吃呢!”
就这样,童祥苓和张南云在商海中拼搏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属于他们的生活。虽然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过。他们知道,只要心中有爱,有信念,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天渐渐地晚了,街上的灯光一盏盏亮了起来,车来车往的,行人也比白天多了不少,都匆匆赶着回家的路。但在这热闹的街角,除了我们几位,童先生的小餐馆里差不多再没有其它吃饭的客人了。不过,童先生却并不在意,他坐在那儿,眼神里闪烁着光芒,言谈里还是惦记着他的戏。
“你知道吗,现在外边常有一些朋友请我唱戏。”童先生兴致勃勃地说,“我不唱那种带伴奏带的,就喜欢唱现场乐队伴奏的。你要用伴奏带唱,感情就全没了。一上台,得临场发挥我的感情,那才叫真唱!要不,我这儿唱完了,伴奏带还没完;或者伴奏带完了,我这儿还没唱完,那多别扭啊。这演出吧,一带上现场乐队,就有了真实感,还有立体感,观众也能感受到我们的热情。”
说着,童先生的眼睛里仿佛有光在闪烁,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舞台上,身着戏服,手持道具,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现在,我唱得比较多的还是《智取威虎山》里的段子,像《打虎上山》、《甘洒热血写春秋》、《共产党员》这些,观众也喜欢听。上次在上海唱,我还把贺永华(座山雕的扮演者)也请来了,我们俩来了个现场对唱,那‘栾平’一段,别提了,一言难尽……那真叫来劲儿!观众掌声雷动,我们都唱得热血沸腾。”
提起往事,童先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然而,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进入老年后,张南云患了眼疾,看什么都模糊一片。白发苍苍的童祥苓没有积蓄,但他没有放弃,四处接演出给老伴治病。他深知,老伴是他一生的伴侣,也是他艺术道路上的坚强后盾,他不能让她受苦。
2009年,童祥苓夫妇及两个儿子儿媳,3个家庭坐在一起,商量着未来的生活。他们决定,将全部积蓄拿出来,在上海贷款买了一套170平米的复式楼。这样,3个家庭就能住在一个屋檐下,相互照应,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雨。
搬进新家后,童祥苓和老伴特别体谅儿子儿媳的辛苦。他们包揽了家务,无怨无悔地在家里做饭、搞卫生。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时,童祥苓就已经在厨房里忙碌起来了。他手法熟练地切菜、炒菜,一会儿工夫,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就做好了。偶尔童祥苓接了外面的演出,回家后就从口袋里掏出零花钱,给孙子孙女发去。孩子们围着爷爷欢呼雀跃,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就这样,三家人齐心协力,共同为着这个家努力着。6年后,他们终于将房贷全部还清了。那一刻,他们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然而,岁月不饶人。2024年12月2日,一个寒冷的冬日,童祥苓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享年89岁,一生都在为艺术和家庭付出着。他的离去,让无数人感到惋惜和悲痛。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的故事也将继续传唱下去。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