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无界,创作新生——网络剧《滤镜》研讨会在京举办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09 18:11 2

摘要:“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精品项目、网络剧《滤镜》以独特的科幻设定为观众呈现了一段充满欢笑与温馨的浪漫故事。该剧由腾讯视频、星莲影视出品,桐华、罗小葶编剧,陈跃进担任导演,张华伦担任B组导演,檀健次、李兰迪领衔主演。

“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精品项目、网络剧《滤镜》以独特的科幻设定为观众呈现了一段充满欢笑与温馨的浪漫故事。该剧由腾讯视频、星莲影视出品,桐华、罗小葶编剧,陈跃进担任导演,张华伦担任B组导演,檀健次、李兰迪领衔主演。

自播出以来迅速掀起了全网追剧的热潮,热度口碑双丰收,在腾讯视频热度峰值 突破26000,同时强势霸榜猫眼、云合、灯塔、Vlinkage等多平台榜单,并有超过17万人在豆瓣打出7.3分。如此热度与口碑的双重肯定,源自《滤镜》打破传统类型的壁垒,将情感洞察、奇幻设定、轻喜氛围与社会议题的巧妙融合,在虚实之间搭建出一条垂类题材的全新创作路径。

2025年4月7日下午,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原创都市爱情科幻喜剧《滤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就《滤镜》的原创品质、多元风格、创新意义、现实共鸣等角度展开热烈探讨。

《滤镜》以奇幻视角切入现实议题,在虚实交错中映照出当代观众的情绪共鸣。它不仅拓宽了现实主义表达的边界,也以极具治愈的叙事力量,回应了大众对于自我认知与情感价值的深层思考。

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在发言中对《滤镜》的积极影响做出了肯定:“ 《滤镜》以原创剧本突出重围,深耕内容创作,创作团队深入剖析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困惑和价值迷茫,将“滤镜”这一日常化概念升华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叙事载体,使故事既充满了生活质感又具备了超越性的思考维度,展现了好故事自带光芒的创作真理。”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点评道:“《滤镜》这部剧很明显受《西游记》的影响,我们没有把它弄成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 借用传统文化,然后扎根现实生活,特别是扎根当代青年的人心。《滤镜》证明了长剧是有生命力的,长剧跟微短剧各有价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管是长剧还是微短剧,其根本在于品质,而不在于其他的。像《滤镜》这样的长剧,观众是需要的,人民是欢迎的。”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我觉得《滤镜》努力想给观众的一种表达,我们 不是去否定‘滤镜’,不是去否定技术,我们只是说它要用得其所,我们不能因为它而隐藏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变成扭曲的、虚弱的、虚假的自己。”

《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务统筹、高级编辑李春利则在《滤镜》中 看到了对时代情绪的精准捕捉与艺术转化,“它以荒诞为镜,映照出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生存博弈;以喜剧为桥架起理想自我与社会规训的和解之道;更以不完美为翼,表达女性叙事从造神到素人的范式转型。”

中宣部电影卫星频道编委、1905电影网董事长李玮认为:“ 《滤镜》最动人的理想是对当下年轻人生活困境的精准捕捉和诗意化解。这部作品实践了让文艺成为照亮世人的那束光,回归到我们创作的初心。所以最终的结局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卸妆,回归真实的自己,滤镜最终指向的就是技术的本质绝非技术,当我们摘下所有滤镜,我们才能够真正触摸到存在的最本真的温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海龙分享道:“我觉得《滤镜》是一种很深刻很前沿的主题,并且充满了数字网络时代人们生活的经验,同时 在癫狂和轻松的剧情上赋予了较为深沉的喜剧精神。

《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编辑室副主编任姗姗看来:“《滤镜》贴近当下, 通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反映了当下年轻观众的现实生活和关切焦虑。通过多种元素的创新杂糅和再创造,辩证思考“颜值即正义,颜值即生产力”等一系列当下比较流行的观念,生动鲜明地彰显了美是多元,美人之美等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园园总结发言:“ 《滤镜》也真正发挥和回归了长剧集的价值,彰显了长剧集的特色优势,凸显了文艺作品的情感抚慰属性。因为作品不是简单提供情感按摩,而是用一种较为极致的叙事将现实思考融入娱乐外壳之中,完成一部属于当代青年的社会寓言。”

《滤镜》从编剧团队将 现实主义与奇幻元素的巧妙融合和 “反套路”的强故事情节设置,到导演团队对创作理念的精准把控和呈现,再到制作团队对美术、音乐等细节上的打磨,以及演员们对角色的沉浸式理解和演绎,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主创团队的专业和热爱。研讨会上,各主创代表也分享了创作中的宝贵经验。

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滤镜》总监制王娟表示:“《滤镜》在反套路的叙事和轻喜剧的氛围下完成与观众的隔空对话,这种将议题转化为类型创新的思路,也是我们近年来在垂类赛道持续深耕的逻辑之一。正是这种对新内容的持续投入,让我们看到了原创故事与大众情绪的双向奔赴。”

《滤镜》的编剧桐华分享了剧本创作中的感受,她提到:“ 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让观众开心地笑作为创作目标,《滤镜》是一个独特的有趣的故事,当观众喜欢这个故事,才能让我们的初心,即美好的灵魂才是人之根本这个创作观念脚踏实地站稳了。”

另一位编剧罗小葶也提到剧本创作中经过了多方面的采访,对故事内核进行了反复讨论和验证,“希望观众在观看这部剧时,能从爆笑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在泪水中触摸到真实的温度。”

《滤镜》导演陈跃进也分享了创作心得,他表示:“数字时代集体焦虑转化为具体戏剧冲突的创意让我感觉到 《滤镜》不仅仅是爱情故事,更是一场关于真实的社会实验。《滤镜》是一部现代科幻爱情治愈剧集,剧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深深吸引着我,当然这也是影视化表达的难点与挑战,所以我们选择真实性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这个故事。”

此外,《滤镜》的美术总监郑辰和原创音乐董冬冬也在会上分享设计巧思。郑辰提到《滤镜》美学核心理念是 “东方设计元素的当代转译”,“我们也希望这种将历史精髓注入现代美术设计的范式,让传统的元素不再是凝固的符号,可以成为现代影视创作中的一种流动的生命力。”而董冬冬也表示:“《滤镜》是我做过的想象力最丰富,剧情最幽默,最具创新感和爽感的一部网络剧。为了配合剧集气质, 我融合了很多极致的音乐风格和乐器元素,让观众可以享受一场极致的视听盛宴。

剧中唐奇的扮演者,演员檀健次在会上分享了自己诠释角色过程中的感受。他表示:“《滤镜》作为原创剧本构建了朴素的情感价值并带给我很多启示。在行业追逐大男主大女主的赛道里,我也有过动摇和困惑,但《滤镜》这部剧从创作层面解答了我摇摆过的难题。 爆款剧依附于有立意的好故事,好故事依附于有成长的角色,好角色在故事里有充分完整性和命运安排。《滤镜》在深刻挖掘情感的同时展现了超越娱乐层面的价值,不光做到了创新,还有社会议题的深度嵌入。”

《滤镜》的出现不仅为行业带来了一部兼具创新性与现实温度的代表作,也再次证明唯有对现实保持敏锐洞察、对创作秉持真诚态度,才能创作出真正引领行业和打动人心的作品。 北京市广电局作为精品内容挖掘者、培育者和助推者,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强化文艺创作生产规划,通过政策、人才、资金等维度扶持孵化精品项目,携手多方资源为好创意、好内容、好作品保驾护航。未来,期待有更多像《滤镜》一样忠于内容、敢于创新的作品涌现,为行业打开更多可能。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