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龙:一粒沙闯出艺术撒哈拉!“艺术狂人”20年炼成国际艺术符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9 17:28 5

摘要:介绍语:尹小龙,国内首批登台沙画表演艺术家,尝试用沙画治疗残障、自闭症患儿第一人。以沙为墨,以手为笔,他用沙画勾勒出自己与深圳光影交错的二十年。他常常以“深圳人”自诩,将自己二十年的艺术生涯编织在深圳的街角巷尾,并推动沙画艺术走向国际;他用自己的一腔热忱回馈教


介绍语:

尹小龙,国内首批登台沙画表演艺术家,尝试用沙画治疗残障、自闭症患儿第一人。

以沙为墨,以手为笔,他用沙画勾勒出自己与深圳光影交错的二十年。他常常以“深圳人”自诩,将自己二十年的艺术生涯编织在深圳的街角巷尾,并推动沙画艺术走向国际;他用自己的一腔热忱回馈教育和公益事业,在深圳留下专属他的烙印与痕迹。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一个人走到多远才会想家?”

辗转在天津、深圳、平遥、昆明等城市生活过的尹小龙给出的回答是:“无论走到哪里,深圳都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背着一个褪色画夹子,裹着一件军用棉袄子。2005年春节刚过,一份锦绣中华文化艺术村的招募信息让28岁的尹小龙辞掉了山东老家的稳定工作,挤上了南下开往深圳的绿皮火车。两天一夜的硬座颠簸后,尹小龙正式踏上了这片充满热忱的土地——深圳。

在锦绣中华的飞檐斗拱间,白天他用宣纸临摹古建,工作之余则喜欢穿梭于华侨古城徒步骑行。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里,尹小龙赏南头古城的三角梅,大鹏所城的渔歌飘进画夹,碰上三两过客还能搭话几句。2007年受工作调动,他短暂离开深圳,在平遥的城墙上远眺时,忽然发现梦里都是华侨城清晨的肠粉香。

“深圳早把我腌入味了。”与深圳阔别的时光让尹小龙感受到了这座城的专属魅力——带给“异乡人”的包容感与归属感,于是他义无反顾选择再次回到深圳。

沙画艺术也可以行善救人

沙画艺术也可以行善救人

2008年,尹小龙加盟了一家文化公司,任艺术总监,开启了他的沙画研究之旅。


这一年五月发生汶川地震。作为一名艺术家,尹小龙在地震发生后的第5天选择用他的方式发声。在深圳会展中心,尹小龙搭建了一个“倒塌断壁残檐”模型装置,高高大大的身影蜷缩在“废墟”里——断墙压着他的背,碎石硌破膝盖,面前立着募捐箱。

“我把自己‘活埋’在这个装置里,是想让深圳同胞们感同身受相隔千里外的灾区人民的困境”。在深圳市慈善总会和深圳各大媒体的协助下,这份“救灾十万火急”的行为艺术为汶川灾区筹得善款。这是尹小龙第一次意识到“沙画艺术也可以救人”。

于是在闲暇时间里,尹小龙经常关注着深圳的公益事业,他借助深圳《晶报》平台主动发起公益活动,加入了“野百合公益联合会”并任名誉理事,成为了公益项目“免费午餐”在深圳的骨干志愿者之一。

图源:大众网

他开创性地把沙画艺术应用在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中,并在深圳电视台栏目《一呼百应》地帮助下义卖作品、申请基金,为深圳两个自闭症、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捐赠了包括沙画台在内的全套设施,用于孩子们的辅助康复治疗。他也会在平安夜里扮成圣诞老人潜入凌晨四点的街道,给环卫工人塞红包,让温暖传递给在基层工作的“城市美容师”。

深圳让没有任何背景的尹小龙从“手艺人”变成“沙画大师”。2009年到2010年的两年时间里,拉着沙画台的身影辗转在全国各地间,尹小龙跑遍了中国三分之二的版图,每年完成上百场沙画秀。

图源:大众网

充实又紧密的表演工作让尹小龙的身体慢慢消耗,沙画表演需要表演者长期站立完成,一场沙画表演通常持续半个至一个小时,加之每场表演还需要搬动25公斤的大沙台,超负荷的工作让尹小龙的身体第一次出现了问题。

当连轴的工作按下了暂停键,尹小龙不得不放下工作,先养好“革命的本钱”。

在深圳住院的那段日子,尹小龙得知深圳血库正在筹集一稀缺血型,他便在血液中心门口“义卖书画作品”,为到现场免费献血的市民创作书法、绘画作品。一整天挥毫写秃三支笔,宣纸铺满半条街。

看着排着长队前来献血的市民,尹小龙回忆到,“那一刻我才懂得,深圳人的血是滚烫的。”

在此流过泪,也尝过荔枝甜

2011年,病愈后的尹小龙在深圳鼓励创业的氛围下开办起了沙画课堂。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学员(远的来自新疆西藏,近的有珠三角附近的本土)都慕名前来学习沙画艺术。

开班即满员的火热生意让授课店附近的旅店都随之爆店。尹小龙十分珍重这份远道而来的信任,他免去了来自新疆和西藏的学员的学费,亦为不少学员的三两租金和旅店老板讨价还价半天。

也是在这一年,深圳对外开放的规划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作为这城市中千千万万个个体,尹小龙也在腾飞的深圳的托举下,接触到了跨国企业“康威特”集团。在康威特集团创始人的邀请下,尹小龙远赴德国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以首位中国沙画艺术家身份成功开办个人艺术展“墨•生”,在异国聚光灯下推开一扇东方美学的门。

图源:艺术中国

2015年在工作调动下,尹小龙分别前往了无锡、苏州和黄山等多地驻留,在暂离深圳的日子里,没有深圳户口的尹小龙却始终以“深圳人”自居,在外的日子更让尹小龙意识到深圳对他的塑造已经根深蒂固。“深圳已经在我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无比爱惜这块烙印。”

2019年冬,他再次回到深圳租下200平的教室。好友贵东从北京转来20万:“亏了算我的!”他退回其他投资,当众人都在劝说他要把机构当成生意来做,尹小龙却想守护他的初心——“只做一个单纯做美术教育的机构”。

免费体验课挤满走廊,看着机构门庭若市的盛况,尹小龙信心满满的为年后的开班教学制定教学大纲和备课计划。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比学生先来的,是疫情的封控。

理想终究没能战胜现实的骨感。为了支付每月3万的房租,他刷爆了信用卡,而房东那句“押金不退,墙壁要重刷”更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掉机构后,尹小龙一度陷入抑郁困境,看着一年长高40厘米的可爱女儿,他重新拿起画笔,将情绪疏解在画本里,找到了走出低谷的出口与勇气。

“但我仍然热爱着深圳,它让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也让我有了我的女儿”,他摸着画框说。

深圳让他把沙画带到德国美术馆,也让他在疫情寒冬里学会低头;深圳让他不计盈亏创业几番,也教会他理想主义需要一根现实的脊梁。

尹小龙艺术展介绍自己的作品

2025年春,尹小龙的《纽带》艺术展在昆明开幕。媒体问他是否考虑离开深圳,尹小龙想起那个盯着动画片笑出“猪叫”的女儿说:“她的童年在这里大笑过、奔跑过,这就是最‘深’的户口。

尹小龙与深圳的20多年,是无数个“新深圳人”的缩影:从自主摸索学习沙画到带着东方审美走出国门,从单纯的艺术创作到用艺术行善救人,无数像他这样的城市主人公,用自己的力量垫高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海拔。

深圳见证了他人生的低谷与高光,他便用一笔一画绘制着这座城市的温情故事。深圳的魅力,是容得下异乡人的青涩与莽撞,接得住理想的炽热与现实的冰冷,更会在每一次跌倒时,为你的下一次启程托举一片晨光。


今日互动话题

看到这里,你是否已经积攒了千言万语想与窗妹、与深圳诉说呢?

这一次,我们郑重向每一位与深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朋友发出诚挚邀约。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深圳市互联网行业联合会指导自媒体“深圳之窗”策划开展2025年“我的深圳我的城”网络故事征集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个人与深圳的故事,广泛挖掘最真实、鲜活、富有生活质感的素材。

欢迎每一位与深圳有故事的您快快找窗妹报名。邮箱:3659477995@qq.com;征集格式包含主题方向、关键词、1500字内容梗概、与内容相关的图片、故事提供者姓名及联系信息。

来源:深圳之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