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为大学老师的父亲满怀期待地抱起男孩,他看着怀里的婴儿,禁不住皱起了眉头,“咋长得这么丑?”
1957年春,河北昌黎,随着一声啼哭,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便是张黎。
身为大学老师的父亲满怀期待地抱起男孩,他看着怀里的婴儿,禁不住皱起了眉头,“咋长得这么丑?”
母亲虚弱地说:“男孩子的外貌不重要,只要有才华,照样能迷倒一片女孩!”
父亲半信半疑,将男孩轻轻放在妻子的身旁。
张黎果然不负众望,聪明过人,成绩遥遥领先,特别是数学科,每次考试都是满分。
当初还一脸嫌弃的父亲,看着出色的儿子,越看越欣喜。当老师的,都有个职业病,对成绩优秀的孩子特别偏爱,更何况是自己的儿子。
“老张,你儿子前途无量啊!”
每次听到同事们的夸奖,张黎的父亲都是一脸的骄傲,嘴角挂着笑。
当初给儿子取名“黎”,就是希望他像黎明的光,带给世人光明和希望!
后来17岁的张黎不巧赶上了“下乡潮”,被组织分配到湖南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平江县。
望着那坑坑洼洼的泥巴地,和自己一样其貌不扬的土坯房,换作别人,该是怨天怨地,但张黎的内心反而很平静。
他只是默默地做自己的事,在繁杂的劳动中锤炼自己,把根深深扎入这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土地里。
由于他勤劳能干,肯吃苦,三年后便得到了返城的机会。返城后的他在潇湘电影制片厂工作,他很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虽然每天都是打杂,送水、扫地、抄剧本……他乐此不疲,任劳任怨。
他就是一棵野草,无论到哪里,都能静下心来把根深扎,尽管有时候环境恶劣,不如期待中的那么美好,但他仍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每天的生活很辛苦,夜深人静时,他躺在床上,侧头看窗外,心底有种莫名的情绪,说不清道不明,却像种子一样,想要努力地破土而出,他就是觉得日子少了点什么。于是闲暇之余,他竟偷偷迷上了摄影。
身边有的人嘲讽他,“一个土包子,还学别人搞那玩意!”
也有人支持他,“想学就学,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别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凭着野草般的那股韧劲,他整日整夜地琢磨,光影在他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构造了一个美不胜收的奇妙世界。
1982年,他得偿所愿,终于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与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等人成为同班同学。那个班,直到现在仍然被称为“神级导演班”。
看着那扇大门,他的泪水滑落,心里呐喊着:“我也可以的!”他仿佛看到了梦想在向他招手。
后来,《横空出世》让他摘得金鸡奖最佳摄影奖。《走向共和》,使他闻名天下。
接下来的他作品不断,一路开挂,《大明王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辛亥革命》、《四十九日·祭》……
他的作品里,朴实的风格,饱经沧桑的语言,浓重的历史感,无不征服了每一个观众,被称为“国剧教父”。
镜头里,他诠释了什么是“良心之作”,镜头之外,他活成了别人仰望的样子。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制片厂一位普普通通的女同事。他们婚后的日子也很平淡,激不起什么浪花。
而他,注定是个不平凡的男人。
当他考上电影学院时,妻子知道她不能再陪他了,因为自己没资格,她和丈夫和平分手。
他的第二任妻子,是北电同学陈瑾,美艳如花,是“校花级”人物。
但还是因为性格不合、价值观天差地别而分开。
看透了婚姻的真面目,不再相信婚姻的他遇到了刘琳。刘琳一见到他,便不可自拔地爱上了。
她心甘情愿地为他流产两次,她爱得卑微如泥沙。三年后的她含泪看着眼前的男人,心死如灰,转身离开,只为保留自己最后仅存的一丝尊严。
哪知分手不到两个月,他娶了另一女人——刘蓓。
刘琳看着他们,只是沉默,心里却在滴血。原来不是自己不够好,而是他的心里已经没有位置留给她。
刘蓓为他生下一子,本以为有了孩子的牵绊,他会好好陪她度过余生。只可惜,这段婚姻同样草草收场。
离婚后的他,身边有了宋佳,比他小整整23岁的漂亮女孩,宋佳为他痴迷,很快和他同居。
被问及这段爱情,宋佳坦然说道:“爱了就是爱了。”
没有想到这段爱情,也只是维持了两年而已。
没了宋佳的他,生活照样精彩,张黎到底有什么魅力?他用尽一生,追逐最浪漫的爱情,每次却总是草草收场。
如今68岁的张黎,不拍戏,不应酬,每天陪着母亲,享受激情过后的岁月静好。
有人问他:“你最想回到什么时候?”
他没回答,只是看着窗外,好像看到了那年下乡的泥巴地和土坯房。
这一刻,他明白,所有的繁华,终究敌不过岁月的沉淀,所有艳丽的光影,终究比不过那一块其貌不扬的泥土地!
来源:家有大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