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节目像冰箱里的隔夜菜,流程策划要三个月,播出时观众早被短视频喂饱了。
一、电视是“古董”,直播是“氧气瓶”
你家的遥控器多久没换电池了?
电视节目像冰箱里的隔夜菜,流程策划要三个月,播出时观众早被短视频喂饱了。
直播呢?路边大爷骂街都能成百万流量,观众端着手机蹲马桶都能参与造梗。
《娱乐至死》里说:“媒介即隐喻”,电视隐喻的是“权威训话”,直播隐喻的是“兄弟唠嗑” 。
二、电视台在搭积木,网红在玩俄罗斯方块
卫视节目策划会开得像老干部座谈会,选题要层层盖章,台词要“正确”到能裱进相框。
甲亢哥直播摔键盘,观众跟着骂策划;他啃生洋葱,弹幕狂刷“医学奇迹”。
某资深媒体人曾吐槽:“电视台怕说错话,网红怕不说话” 。
观众早看透套路——你端着架子念稿子,不如网友一句“家人们谁懂啊”来得真实。
三、电视台在造宫殿,观众在搭帐篷
卫视砸千万拍综艺,请明星像摆满汉全席,结果年轻人捧着泡面刷土味视频。
直播间的魔力在于:观众扔个弹幕就能改写剧情。
就像菜市场砍价,你喊“太贵”,摊主立马降价——这才是活人该有的互动。
电视台还在用收视率自嗨,殊不知算法早把“影响力”切成了碎片,粘在每个人的指尖 。
四、不是技术输了,是脑子锈了
别扯什么设备差距。
同一部手机,电视台用来拍领导视察,网红用来记录地铁口的流浪猫。
某爆款文章提过:“电视节目是博物馆的展品,直播是街边的糖画” 。
观众要的是烟火气,不是水晶灯下的假笑。
五、救命药方:把自己打碎了重组
扔掉提词器,让主持人也能骂脏话(当然要哔掉)。
学学菜贩子,把“今日特价”写成爆款标题,把观众当街坊邻居。
最后留个话头:
你上次开电视是为了找遥控器吗?
来源:牛那里顿的微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