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头条的那些事之四 舞台上下:头条,我的京剧戏友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9 10:58 2

摘要:据说我很小的时候就能唱现代戏。记忆中,最初的舞台是县人民银行后院的那口老井,高高的井台,圆圆的辘轳,黑黑的井口,三四岁的我,常常被叔叔阿姨们高高举起,放在宽敞的井台边缘。我用稚嫩的嗓音唱起《红灯记》里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小常宝痛诉了土匪罪状”等,总是赢得现

摄于河南省京剧院杜鹃山演出现场

据说我很小的时候就能唱现代戏。记忆中,最初的舞台是县人民银行后院的那口老井,高高的井台,圆圆的辘轳,黑黑的井口,三四岁的我,常常被叔叔阿姨们高高举起,放在宽敞的井台边缘。我用稚嫩的嗓音唱起《红灯记》里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小常宝痛诉了土匪罪状”等,总是赢得现场的啧啧称赞。

这份对京剧的热爱仿佛与生俱来,让我在小学二年级便被肖老师“钦定”为“文体委员”,这一当便是整整七年。

“文革”期间,收音机成了我的启蒙良师,几十段老生唱腔在反复聆听中被我熟记于心。我在校园舞台上频繁亮相,样板戏也成为开启我音乐之路的第一把钥匙。

九十年代的歌舞厅里,战友们的流行歌曲此起彼伏。而我总爱在热闹的间隙来上一段《打虎上山》,那穿云裂帛的高亢唱腔总能赢得满堂喝彩。后来,我工作调动,从部队到地方,从基层到省城,年年的文艺汇演都少不了我的身影。主持人那句“有请我们的老票友”,既是对我的肯定,也饱含着对我的期许。

但我心里清楚,自己不过是凭借一副好嗓子“一响遮百丑”。那些年在台上,虽然能唱出《智取威虎山》的最高音,但吐字归音的瑕疵始终让我如鲠在喉。直到2001年,我遇见了《今日头条》,这位“知音”通过精准的算法捕捉到我的喜好,为我推开了精进技艺的大门。

在头条的京剧天地里,我如饥似渴地收藏了百余段名家唱腔。从李少春的《大雪飘》到余叔岩的《捉放曹》,从马长礼的《空城计》到于魁智的《三家店》,每一个转音我都反复揣摩。更为珍贵的是那些教学视频,“京剧十三辙”让我明白只有字正才能腔圆,“三腔共鸣”教会我如何让声音更具立体感。我开始用放大镜去观察每个字的“五音四呼”,对着镜子调整“开齐撮合”的口型,甚至在吃饭时都在琢磨“门牙上提”的感觉。

省京剧院的轩逸教学排练厅成了我的第二课堂,在名家的悉心指点和与票友的切磋交流中,我从以往的“野路子”子中渐渐走了出来。去年,当我被推举为省直票友协会名誉会长,在年终总结的茶话会上,回想自己的成长进步,我直言离不开省内京剧名家的悉心指导,离不开京剧票友的互相砥砺,还离不开我不厌其烦的“头条戏友”。从井台到舞台,从简单模仿到深入钻研,它始终默默地陪伴着我在京剧的长河中逆流而上。

摄于京剧小剧场

来源:陈酒新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