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37年的胶东大地,日军铁蹄碾过的黄土路上,愣是让个围着粗布围裙的农村妇女踩出了革命的火星子。
"锅台转得出英雄,咸鱼翻身变蛟龙。"1
937年的胶东大地,日军铁蹄碾过的黄土路上,愣是让个围着粗布围裙的农村妇女踩出了革命的火星子。
王大花轮着擀面杖和面时,怎么也想不到自家灶台底下能藏电台,更想不到自家爷们儿喝醉了撒泼,愣是把抗日任务搅和成了家庭伦理剧。
那年头的花园口镇,空气里飘的不是槐花香,是火药味儿混着汗酸气。
夏家河从运煤火车上滚下来那会儿,怀里的电台硌得肋骨生疼,脑门子上沾的煤灰愣是比锅底还黑。
这地下党员也是倒了血霉,躲过了日本兵的子弹,没躲过初恋女友家的大黄狗——王大花拎着擀面杖冲出来是,夏家河还当是遇着花木兰了,哪知道这位姐们儿后头还跟着个醋坛子丈夫。
唐全礼这爷们儿,搁现在就是典型的窝里横。
白天在码头扛大包,晚上回家灌二两烧刀子就耍酒疯,瞅见媳妇儿跟老相好搭话,眼珠子瞪得比驴还大。
有回他把夏家河堵在柴火垛后头,举着烧火棍嚷嚷"老子崩了你个小白脸",愣是把藏电台的枯井位置给暴露了。
您说这算哪门子共产党员?整个一搅屎棍专业户。
王大花的觉醒可比老母鸡孵蛋还曲折。头回摸电台那双手直哆嗦,差点把发报机当烙饼铛使。
夏家河教她摩斯密码,她愣是记成了擀饺子皮的节奏——三长两短是肉馅,两短一长是韭菜
。您别说,后来真靠这手绝活把情报编进菜单,日本人查破天也没整明白"二斤猪肉配半斤虾皮"咋就成了偷袭计划。
江桂芬这哈尔滨来的洋学生,烫着时兴的波浪卷,踩着锃亮小皮鞋往庄稼地里钻。追夏家河那劲儿,比现在小姑娘追星还虎。
有回她捧着雪花膏往王大花跟前凑:"姐,这玩意儿抹脸比抹锅台强。"
转头就教大花用胭脂盒藏微缩胶卷,这姐妹情深的戏码看得人直乐——女人之间的较量,甭管是情场还是战场,总得带点脂粉味儿。
要说这部剧最绝的,就是把抗日拍成了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剧。
王大花送情报,左胳膊挎着菜篮子,右胳膊抱着哭闹的娃,日本兵查岗时,她掀开盖布露出半拉萝卜:"太君,来根水萝卜败败火?"
这临场反应能力,搁现在都能去考外交官。夏家河更是个妙人,顶着通缉令还敢在茶馆说书,把日军布防图编成《杨家将》段子,听得老百姓直拍大腿叫好。
唐全礼的死倒是让人唏嘘。这爷们儿喝多了误闯日军仓库,死前攥着王大花的头巾念叨"俺对不住组织",您说早干嘛去了?
可细琢磨又透着心酸——那个年代多少普通人,不是被时代大浪拍醒,就是让生活重担压垮。
王大花在坟头撒了把丈夫最爱的炒黄豆,转头就把儿子托付给邻居大婶,这情节比多少英雄就义都扎心。
张博把夏家河演得跟邻家大哥似的,受刑时咬破嘴唇硬是不吭声,转头教孩子们唱抗日童谣又温柔得能掐出水。
闫妮更绝,从围着锅台转的村妇到扛枪的女战士,那眼神变化比川剧变脸还精彩——前半截戏看谁都像欠她二斤棒子面,后半截往山头一站,活脱脱就是个现代穆桂英。
剧组在细节上下了血本。王大花家的腌菜缸子,揭开三层咸菜才是发报机;
江桂芬的洋装裙摆里,密密麻麻缝着情报地图;就连日本军官办公室的挂画,都是暗藏玄机的密码本。
最绝的是那场巷战戏,街坊四邻抄起铁锹、扁担跟着游击队冲锋,这场面比啥口号都提气——抗日不是哪家哪派的事,是老百姓豁出命的活法。
如今荧屏上的大女主戏码,动不动就开金手指,《王大花》倒是给咱提了个醒:真正的成长都是拿血泪换的。
您看王大花头回开枪手抖得筛糠,到后来能闭着眼拆装勃朗宁;
从听见飞机轰鸣就钻床底,到领着乡亲们挖地道面不改色。这蜕变轨迹,比现在职场剧里喝咖啡谈并购的精英真实多了。
说到底,这部剧扒开了英雄的里子给人看:哪有什么天降神兵,都是被逼急了的平头百姓。
就像王大花说的那句糙话:"鬼子不让咱喘气,咱就掀了他家灶台!"这话糙理不糙的劲儿,愣是把家国大义揉进了柴米油盐。
各位看官要是也在这人间烟火里滚过,不妨琢磨琢磨:要是您摊上这么个兵荒马乱的年月,是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还是豁出去搏个新天新地?
这选择题啊,可比电视剧里演的难打多了。
举报/反馈
来源:小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