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挖呀挖”之后,我们该种下什么?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9 07:57 2

摘要:武汉幼师黄琼,凭借一条教唱视频,一周涨粉400万,直播间观看量突破10万,成为现象级“顶流”。

两年前的春天,一首《挖呀挖》儿歌以燎原之势席卷全网。

武汉幼师黄琼,凭借一条教唱视频,一周涨粉400万,直播间观看量突破10万,成为现象级“顶流”。

两年后,她在访谈节目中淡然说出“真在意流量,就不会在爆火时消失去生孩子”。

01 一场共谋的狂欢

黄老师的走红,是颜值经济、算法助推与集体无意识的共谋。

心理学分析指出,她的外貌与表演中的“性暗示化”元素,精准击中了中年男性群体的隐秘审美偏好;

而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将这种“治愈感”包装成病毒式传播的商品,让“挖呀挖”从儿歌蜕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流量行为艺术。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场狂欢从一开始就带着“原罪”。

尽管黄老师强调视频是日常教学记录,但《小小花园》的旋律源自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歌词改编自他人作品。

当人们指出直播间打赏涉及商业侵权时,流量花园的土壤已显露出贫瘠——所谓“原创”,不过是算法时代又一场精心编排的模仿秀。

02当流量的深渊凝视普通人

爆红后的黄老师,迅速被抛入舆论的绞肉机。

质疑她“借儿歌捞金”“团队炒作”的声音汹涌而至,甚至衍生出“抑郁自残”“精神失常”的恶毒谣言。

更荒诞的是,连她产后复出拍摄的育儿视频,也被嘲讽“美颜过度”“孩子长得丑”。

这些攻击背后,是网络暴力对普通人生活的野蛮入侵:流量既赋予她光环,也剥夺了她作为母亲、教师和个体的基本尊严。

这场暴力并非偶然。

在注意力经济的规则下,网红被物化为“符号”,大众既渴望消费他们的“真实”,又热衷于摧毁这种真实以获取道德优越感。

黄老师的遭遇,不过是算法时代集体焦虑的投射——当“挖呀挖”从儿歌变成网络掘金术,公众的愤怒实则是对自身“被流量抛弃”恐惧的宣泄。

03在花园与深渊之间种下生活

面对流量反噬,黄老师选择了一条更接近本质的道路:退隐生子,回归母亲身份。

她关闭直播打赏,拒绝百万级签约邀约,转而将儿歌与英语启蒙结合,在育儿视频中探索教育者的初心。

这种选择需要勇气,看似“反流量”,实则是对流量逻辑的超越。

当她在访谈中坦言“能拥有过流量已很幸福”时,恰恰揭示了一个真相:真正的治愈力,不在于算法的推流,而在于对生活本真的坚守。

她的故事,映照出这个时代的生存智慧。

在短视频平台,每天有无数人试图“挖”出下一个爆款,但黄老师用亲身经历证明:

流量如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唯有种下“生活”的种子,才能开出超越速朽的价值之花。

04在“挖呀挖”之后,我们该种下什么?

黄老师的经历,是一面照见网络时代众生相的镜子。

追捧“挖呀挖”,因为它用童真消解了成年人的疲惫;

围攻黄老师,因为她戳破了流量经济的幻觉。

但更深层的叩问在于:当算法将每个人卷入“挖流量”的竞赛时,我们是否也在亲手埋葬自己的花园?

或许,真正的答案藏在黄老师抱着孩子唱儿歌的画面里。

那时的她,不再是被围观的对象,而是一个用音乐浇灌生命的普通母亲。

这种“去流量化”的生存姿态,恰恰是对这个时代最温柔的抵抗——

毕竟,生活的花园里,不该只有“挖”的喧嚣,更要有“种”的笃定。

来源:青木悦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