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破产的郑佩佩:得到星云大师指点,重新振作,终于东山再起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8 21:10 3

摘要:1989年1月28日晚,郑佩佩与前夫原文通交谈几句后,因意见不合,十九年的婚姻就此画上句号。

1989年1月28日晚,郑佩佩与前夫原文通交谈几句后,因意见不合,十九年的婚姻就此画上句号。

离婚后,郑佩佩的事业也陷入低谷。

那段日子,婚姻、事业都不顺的她,身边总围着一些奇怪的人。

这些人看似好心,教她如何"起死回生"——摆关公像、装神龛、烧纸钱、念咒语。

渐渐地,郑佩佩每天最重要的事竟变成了与鬼神打交道。

真正引领她进入佛门的,是她的皈依师父——星云大师。

1988年11月26日,被称为西半球第一大寺的西来寺在美国洛杉矶哈仙达岗市举行落成典礼。

当时郑佩佩有一家名为"美国亚洲电视"的华语电视公司,每天有半小时新闻节目。这样的大新闻自然不能错过。

当天清晨,她就带着摄影团队抢占最佳位置,准备记录这一盛况。

就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郑佩佩有幸结识了那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高僧——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通过《星云禅话》《星云法语》等节目,用生活化的方式弘扬佛法,让普通观众也能轻松理解。即使不是佛教徒,看后也受益匪浅。

郑佩佩的顾问康威看完《星云禅话》后,建议她联系佛光山,看能否将节目引入她的电视台。这样既能丰富内容,又能提升收视率。

就这样,郑佩佩成为第一个将《星云禅话》引入美国的人。

节目每周一至周五在南加州十八台播出,每次五分钟。这是郑佩佩与星云大师的初次结缘。

通过在国际频道播出《星云禅话》,郑佩佩间接积累了不少功德,但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她自己。

《星云禅话》让她明白深奥的禅理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这让她对佛教有了正确认识,不再误解迷信。

星云大师重视文化教育,他的观念总是与时俱进。在郑佩佩看来,他是真正重视大众传媒的出家人。

1992年5月,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在洛杉矶成立,郑佩佩与佛光会、星云大师的缘分也成熟了。星云大师为她皈依三宝,赐法名"普方"。

回想起来,一切似乎早有安排。当时正是郑佩佩人生最落魄的时期。

多年来她一心为美国华人社区做贡献,却落得事业家庭双失败,内心充满不平,常抱怨命运不公。

那时她正在以还债的方式,在洛杉矶国际频道主持《佩佩时间》,借星云大师来洛杉矶之机,邀请他谈"人间佛教"。

通过这次采访,郑佩佩才明白佛法应从生活中求取。

1992年5月,国际佛光会成立大会期间,郑佩佩带团队采访,受邀参加素斋宴。

席间,台湾演员陈丽丽发现郑佩佩吃素多年却未皈依,惊讶地说:"什么?你吃长素那么久了,竟然还没皈依三宝?这怎么得了!"

郑佩佩吃素是因为觉得荤食让人火气大。一念之间,她就不再碰荤食,仿佛所有生命进入肚子都会增加火气。

与常人不同,她是在皈依前就开始吃素的。

陈丽丽立即拉着郑佩佩去见星云大师,请求为她皈依。因缘具足,大师答应了。

次日早课时,大师为她主持皈依仪式,赐法名"普方"。

郑佩佩曾问大师为何取这个名字。大师说这最适合她当前的工作,希望她能借助媒体力量,用佛法普度十方。

然而皈依后,郑佩佩的困境并未立即改善。

大会结束后,大师离开洛杉矶,郑佩佩又回到原状,回到她的“阁楼”中,钻回她的牛角尖里,等待着奇迹出现,希望能把困境解除。

情况越来越糟,甚至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郑佩佩的母亲劝她去澳大利亚(郑佩佩母亲在澳大利亚)呆一段时间,说不定有什么发展。

虽然舍不得四个孩子,但想到自己都难以自保,将来如何帮助孩子?最终在三个女儿的鼓励下,她决定前往澳大利亚。

郑佩佩和三个女儿,一个儿子

临行前,朋友陪她去西来寺礼佛。当时的主持非常热心地招待了他们。

住持的一番话改变了她的想法:"任何事都是一半一半的。一半阴一半阳,一半男人一半女人, 一 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好一半坏,一半快乐一半痛苦。

所以当一大早起床有任何不高兴的事发生了,你应该庆幸,这一天不高兴的一半都过去了,剩下的将会是快乐的一天。"

“我怎么从来没这样想呢?”这番话让郑佩佩豁然开朗。她意识到自己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不可能再坏了,未来只会更好。

离开寺庙时,她突然觉得洛杉矶的天空格外蓝,心情也变得轻松。

她知道以后的路不会再那么艰难困苦,不会再四处是墙壁走投无路,前面该是一片光明。

星云大师为弘扬佛法,在世界各地建立佛堂寺院,澳大利亚悉尼的南天讲堂就是其中之一。

郑佩佩在澳大利亚的三个月里,南天讲堂成为她接触佛教的"启蒙地"。

在那里,她每天的工作只是简单的点货。这本是她最讨厌的事——从前帮前夫看店时,点货就是她的日常噩梦。

但在南天讲堂,一句"佩佩师姐你好发心"的鼓励,竟让这件琐事变得充满意义。

她突然领悟:原来带着善念做事,再繁琐的工作也会变得美好。这些年所谓的痛苦,不过是庸人自扰。

换个角度看世界,快乐其实很简单。即使她失去事业,失去的也只是钱财,而这些年来收获的无形智慧,却是金钱买不到的。

刹那间,得失在她心中已不再重要。

这三个月让郑佩佩真正开始了解佛教。此前她连最基本的礼佛都不懂,最可怜的是不懂并且还不好意思问,装着一副很懂的样子。

一直以来,郑佩佩回想,自己都是被“我是郑佩佩”所害了,好像“郑佩佩”就应该什么都懂。

如果“郑佩佩”真的什么都懂也就罢了,偏偏“郑佩佩” 有太多不懂的事情,过分地执着,让她失去了很多原本可以变成更懂的机会。

初到南天讲堂时,一位年轻比丘尼用平常心对待她,热情地牵起她的手,带她走进佛法的世界。这位比丘尼或许知道她是明星,却未因此区别对待。

这份平常心,反而让郑佩佩放下了多年来的心理负担。

渐渐地,她学会了放下"我执",不再被"郑佩佩"这个身份所困。放下之后,整个人都轻松起来。

她开始每天礼佛、诵经,参加佛七法会,跟随大家朝山礼佛,在佛法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就在这时,郑佩佩与星云大师再次相遇。澳大利亚卧龙岗南天寺举行动土典礼,她担任大会司仪。

见到大师时,她像个委屈的孩子般痛哭流涕,请求进入佛学院修行,远离尘世烦恼。

大师却坚定地说:"为什么你要回头走?佛学院不是避世的场所,修行在家也一样。"

他鼓励郑佩佩发挥所长,担任佛光会理事,为社会多做贡献。

这番话让郑佩佩反复思索。她终于明白,躲在深山修行只是逃避现实。真正的修行,是在红尘中修心。

问题是她真的可以做到吗?郑佩佩对自己不是很有信心。

随后,她亲眼见证星云大师如何在澳大利亚筹建南天寺,星云大师声言要比西半球西来寺规模更大,而且将会是南半球第一间大寺院。

当听说要靠信众捐款时,郑佩佩几乎不敢相信。

但大师偏偏有过人的胆识,以每周朝山的方式广结善缘,积少成多,用广结善缘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筹款。

或许很多人会误以为佛光山有很多有钱人支持,其实并不尽然。

大师的一贯作风是不太在乎“大钱”,反而很重视“小钱”。

老人家认为,只有广结善缘,才能吸引更多人来南天寺,才能得到更多小额捐款,这样积少成多,才能把大寺院建起。

两年后,当她再次路过卧龙岗,宏伟的南天寺已初具规模。

这让她深刻体会到大师的智慧:不重"大钱"而重"小钱",不靠富豪而靠大众。

近距离观察大师的为人处世,郑佩佩逐渐领悟到"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真谛。

后来因工作关系,郑佩佩回到香港。大师安排她住在佛香精舍,让她无后顾之忧。

这一年多里,在法师和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下,她的修行从"启蒙"进入了"进阶"阶段。

正是星云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引领郑佩佩走出低谷,迎来事业第二春。

她复出后,接拍了第一部戏是与周星驰、巩俐合作的《唐伯虎点秋香》。

学佛后,大师教她的第一课就是"心定"——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都要保持安定,人们的“心”都要能把持得住,决不跟着环境变而变 。

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当你身在其境,能够做到“心定”,谈何容易?

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看样子可能只有进入佛门,才能四大皆空。

郑佩佩说,当有些事情真实发生时,她从未特别在意。直到多年后提笔回忆,才惊觉"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967年拍摄《艳阳天》时,郑佩佩与曾经的"宿敌"杜娟再度相遇。当年杜娟抢走《山歌姻缘》女主角的往事仍历历在目,但此时的郑佩佩已无心计较。

因为眼前的杜娟,正处于演艺生涯的尾声,昔日的野性张扬早已荡然无存。

杜娟在银幕上塑造的野性形象,堪称那个时代的麦当娜。可惜她生不逢时——60年代的香港影坛,制片人追捧"青春玉女",观众喜爱"乖宝宝"形象。

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野女郎",注定难以被主流接纳。

郑佩佩回忆说,早年的杜娟确实性格火爆,像团烈火般让人不敢靠近。

但到拍《艳阳天》时,她已收敛许多,导演常常要单独找她谈话。

有趣的是,《艳阳天》的剧情仿佛是两人命运的写照:片中杜娟饰演的大明星耍大牌罢演,让郑佩佩饰演的新人有机会崭露头角,一夜成名。

这种"新人取代旧人"的戏码,在演艺圈不断重演,竟也映射着她们真实的人生轨迹。

戏里戏外,命运总是惊人地相似。影片中,郑佩佩饰演的角色成名后也逐渐迷失自我,重蹈前辈的覆辙。

郑佩佩坦言,她与杜娟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她不是记仇的人,但也不会刻意亲近。两人就像两条平行线,短暂交集后又各自远去。

《艳阳天》杀青后不久,杜娟自杀的消息震惊影坛。

当年,最让郑佩佩不解的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一个在情场身经百战的女人,最终竟因同性恋情而走上绝路。

现在经过岁月沉淀,郑佩佩在人生浮沉中终于参透:那些炽热的情感,若不能善始善终,终将化作最伤人的利刃。

杜娟的故事让她明白,爱恨本就一线之隔,当浓烈的爱意无处安放,便会扭曲成致命的恨意。

参考书籍:郑佩佩回忆录《回首一笑七十年》

下面是星云大师给郑佩佩写的序言。

来源:一枚小书签

相关推荐